•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創新平台/工研院打擊「惡視力」 研發青光眼標靶藥
內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青光眼是導致失明的第二大主因,許多人都誤以為青光眼是高齡眼疾,但根據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資料庫顯示,40歲與60歲以上青光眼患者增加比例皆為13%,顯示該疾病已逐漸年輕化。近來工研院已經研發出新穎標靶青光眼藥物,希望成功打擊惡「視」力、搶救靈魂之窗。

青光眼是因眼壓過高造成視神經萎縮後,導致視野逐漸缺損,最終失明的眼科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20年全球因青光眼而導致失明人數已經衝破1,000萬人,台灣則有45萬名患者。

正常眼壓通常為10~22毫米汞柱才能維持其彈性及視覺功能,若眼內供給養分及排除廢物的組織液「房水」過多,或排出路徑受阻時,會導致眼壓超過25毫米汞柱、繼而傷害到眼底視神經,讓患者的視野「蒙塵」。目前國內青光眼治療藥物多為國外製造,但約有40%~50%病人的藥效變差,且會有黑眼圈、眼窩凹陷與紅眼症等副作用。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組長劉志鵬,原本專精技術門檻極高的「標靶藥物」領域,由於他認為眼科跟生活品質息息相關,青光眼雖非致命疾病,但導致的眼盲患者死亡率達28.1%,明顯高於非眼盲的人。面對國際高競爭力的新藥研發領域,劉志鵬仍率領不到十人的團隊,在既有的新藥開發平台與眼科藥物基礎下切入,自2015年投入至今。

劉志鵬說,一開始接觸進入這個「大觀園」什麼都不懂,原本團隊認為:「就一顆眼球而已,應該不會跟癌症標靶藥物差異太多,或許可以比照過去研發癌症標靶藥物的經驗法則來進行。」沒想到,眼球是人體很特別且獨立的構造,光角膜就有五層,每層不同的親水或親油特性都有不同的屏障,一般藥物根本「不得其門而入」。

劉志鵬比喻,「當時團隊就像打怪一樣,要越過重重關卡才能破關。」經過上百次試驗,調整化學結構的物化性質,團隊決定「反其道而行」,在走投無路、無法可想的情形下,受到上天的垂憐,2016年無意間找到適合進入眼睛的分子結構,且在兔子身上達到顯著成果。

可惜,在下一階段的靈長類試驗中,相同的藥物用在猴子身上又再度卡關,團隊每個人都絞盡腦汁搬出自己的獨門絕技,試了又試,終於在一個意料之外的時刻,找到目前國際對高眼壓病患仍無法達到良好降眼壓效果的新配方,一日僅需點一次即可,成為國內第一個自主研發成功的「新穎標靶青光眼藥物」。這個得來不易的成果,是所有團隊在不斷衝撞、努力嘗試下的重要突破!

劉志鵬指出,在藥物研發到上市的最後一哩路,目前國際眼科新藥從臨床試驗到上市,平均大約花五年的時間。現在已經有許多廠商在跟工研院洽談技轉與合作事宜,工研院希望可以超前部署,在2021年完成臨床試驗申請,並協助廠商在四~五年內完成三期臨床試驗,進而成功上市,搶攻逾50億美元市場商機,更可嘉惠國內近數十萬青光眼病患,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883313?from=udn-relatednews_ch2

出處 經濟日報/李珣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