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IMS:全球製藥高成長機會就在台灣所處區域
內容 IMS Health亞太區總裁劉安庭(Andy A Liu,如圖) 17日指出,2017年全球製藥市場規模將達1.2兆美元,相當於台灣GDP的三倍,其中未來五年新興市場的成長率17.1%,遠高於歐美開發國家,全球高成長的機會就在台灣所在的區域,但得留意策略的因地制宜。
Andy A Liu今日受邀在
亞洲生技商機論壇(BBA)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根據統計,2017年全球製藥市場規模將達1.2兆美元,相當台灣GDP的三倍與興建650座台北101大樓的規模。而整體市場的分布中,美國占比最高,達3,270億美元,但未來五年的成長率約2.7%,相較之下,新興市場產值雖較小為2,060億美元,但成長率則高達17.1%。
他指出,過去幾年
健康照護產業面臨不少挑戰,如藥價的削價競爭、成本控管及產品Pipeline等,不過,即使2011-2015年該產業的成長值將由前五年的6.2%縮減至3-6%,但市場總值仍不斷成長。
他表示,過去幾年全球製藥業規模成長的2,500億美元中,中國在內的亞洲貢獻31%,拉美也占19%,整體而言,2002-2013年新興市場占全球製藥市場成長的比重不斷增加,代表未來成長「機會就在我們所在的區域」。
面對業界都想進入的中國市場,他說,2005-2015年中國在全球的製藥市場排名從第五名增至第三名,很快的時間內可望進入第二名。相較於也屬亞洲的澳洲市場,澳洲的健康照護覆蓋率達90%,中國卻還非常低。
不過,他也提醒,要進入一個新市場,必須了解各國差異與機會在哪?以亞洲前十大診斷用藥佔有率達五成,但各國用量前幾大的用藥不盡相同,如中國以感染性
疾病占大宗。
另外,各國保險給付也有不同方向,如菲律賓多屬自付,中國為醫院導向,台灣則有99%為健保給付。另外,在成本壓力下,定價壓力越來越嚴重,如南韓藥價砍價幅度就很大;他強調,各國跨國及本土藥廠的佔有率也有很大不同,如在印度的本土藥廠占有率就有七成,不一定都由跨國公司主導。
他也說,除了傳統小分子藥,2020年前生物製藥專利到期的商機上看830億美元,而這部分台灣因有政府支持,發展很好。
出處 精實新聞/記者蕭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