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林榮錦:未來台灣剩3種藥廠能生存
內容
除了打造專業癌症藥廠,並積極開拓海外市場外,林榮錦很早就體認必須要投入新劑型和蛋白質新藥的開發。他認為,未來台灣只有3種藥廠能生存。
第1種:專業生產學名藥的 藥廠,這個產業需要資本與經濟規模,競爭相當激烈。預計未來,台 灣市場將整合到5~10家藥廠,傳統大學名藥廠由先入者在足夠大的資本下取得經濟規模成本優勢,有大者恆大的趨勢,中小型藥廠 將被整合。
第2種:開發新藥的廠商。這類廠商如果開發藥品成功, 將99%被國際大藥廠併購,而利用國際大廠核心能力整合下而融入世 界市場利益。
第3種:特殊劑型的新藥開發,這是把舊藥改良藥效, 這類藥品有智慧財的保護及藥品經濟學效益的產品,因沒有學名藥藥 價殺戮的缺點,最適合台灣這種中型藥商的發展戰略。
林榮錦認為,蛋白質藥物都是「半新藥」,沒有像化學藥市場的「學名藥」, 只有「相似藥」,蛋白質藥的專利過期後,其他藥廠可以做相似藥。 但因技術、知識及資金的門檻非常高,即使有相似藥出現,藥價也一 樣很高。在美國FDA(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目前正進行認證的新藥 中,有60%以上都是蛋白質藥,即顯示蛋白質藥的研發絕對是國際製 藥產業的大趨勢。 如果國內藥廠不投入,未來子孫在醫療負擔上會很辛苦。
2005年時,現任永昕總經理溫國蘭找上林榮錦,希望東洋能投資永昕的蛋白質工廠,生產生物相似藥。當時,林榮錦雖然有看到蛋白質藥物的趨勢,卻不了解分子生物學和蛋白質新藥領域。於是,他自掏腰包,到南陽街的補習班一口氣上了40堂課。
一開始,他投資永昕1,500萬元,當作進入蛋白質藥物的入門,只是由於持股不高,沒有主導性,而永昕的營運也毫無起色,眼見投永昕的資本快要燒光了。 2011年時,永昕的股東們,希望能由林榮錦來經營,因此,林榮錦透過旗下的晟德藥廠加碼投資,拿下主導權後,就開始進行永昕的改造。
由於永昕在2001年創立時,即興建一座500公升的拋棄式製程的反應器,林榮錦乃將永昕定位為生物藥品的開發和生產,除了先幫國際藥廠代工生產生物相似藥外,也投入生物相似藥的開發,希望藉由生產和開發並進方式,讓永昕能結合上游的金樺共王國。
2013年6月永昕宣佈斥資3億元興建2000公升反應器產線動工,並在2014年初投產。
林榮錦認為,相對於小分子藥,生物藥品「製程就等於產品」,一 旦確定生產代工基地後,就不能再更換,因而永昕只要與客戶確認長 久合作關係後,也承諾客戶不會再開發相同成分的生物相似藥,以求相互保障。
除了有生產線外,永昕也投入生物藥開發,進度最快的兩個生物相似藥,分別為治療類風溼性 關節炎TuNEX,及白血球低下症的GranNEX,其中TuNEX已進行國內三期臨床試驗中,GranNEX也劃進入IND(人體臨床試驗)。
另外,為了掌握細胞株,俾以能和蛋白質藥物平台整合,林榮錦透過旗下的晟德,斥資一億元創立金樺,專注於細胞株的開發。
林榮錦認為,蛋白質藥必須找到產品生命週期夠長、單位價值夠高的東西。因為 製藥產業最重要的就是管理現金流,投資能否回收,關鍵在產品生命 周期夠不夠長,基本上從萌芽期、成長期到成熟期,都是在虧錢,成熟期之後,才是現金流回收最強的階段,所以一定得把成熟期拉得愈長,獲利才會愈高,這是永昕的策略 。
出處
工商時報/杜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