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從東洋、晟德 看林榮錦如何讓其天蠶變
內容 林榮錦在重回製藥產業後,更加堅信專業的重要性,這是他後來整頓公司都會給予關鍵性定位,並尋找生命周期長的產品,讓公司很快就會有正向現金流的最大原因。

林榮錦認為,在國際製藥市場競爭愈來愈激烈下,台灣藥廠要生存,必須找到最有特色及高障礙產品,以便利用生命周期夠長的產品來創造足夠久且大的現金流,及利用政策優惠養分,壯大競爭力。

東洋的經營,林榮錦就是先從毛利不高的學名藥著手,先針對使用方式研發改良,變成「類新藥」學名藥,此舉不僅有效降低病人接受療程的痛苦 ,產品毛利率也隨之提升,而在這漸進式移動公司定位過程中,不斷累積新藥開發所需核心能力。

2000 年起,林榮錦除了將東洋鎖定以抗癌、心血管與重症抗感染藥物等方向進行新藥的開發及行銷布局,拉高了競爭門檻外,也採取「販賣知識」策略。他們提供疾病類別管理的專業知識,讓藥廠和醫院、醫生等通路間不再只是「關係」而已,凸顯東洋的附加價值,建立競爭優勢。

2001年東洋上櫃,很快就成為生技股的新星,在而年年創造25%左右的營收成長率,更讓它成為本土藥廠的領頭羊。

不過,這個風光林榮錦並不滿足,2005年東洋進行第二階段的大轉型。

林榮錦表示,2005 年他第一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在和國際藥商洽談時,對方只問他:「你們的藥廠有沒有通過國際認證?」

他回答: 「沒有,兩年後再說。」

於是,回國後,林榮錦決定退出一般學名藥市場,全力提升廠房規格,並以藥品要前進國際市場為目標。

林榮錦以威而剛為例指出,原本一顆威而剛藥要300元,專利過期後,一顆藥跌到3元 ,但民眾不會因威而鋼便宜了,就照三餐吃;再如全球銷售最好治療高血壓的利普妥,一年可以銷售120億美元,以利普妥如此龐大的銷售額,它的製造成本可能只要2-3000萬美元,且在那裡生產都可以。因此,生技業若只定位在要生產威而鋼或利普妥,是很難創造利基的。

他認為,如果一個公司做了龐大的投資,但業績沒有起色,醫院虧錢,健保也虧錢,那麼就是市場的結構性已經出了問題,這也是他後來經營的公司都以放眼國際為目標的原因。

為了要讓藥廠符合國際法規,林榮錦一口氣裁撤2/3的生產藥廠,俾以能將生產線可能會交叉污染性降至最低,他們將幾億顆藥轉給其它藥廠代工,導致每年的成本增加5、6000萬元,也讓東洋那時的營運獲利無法像過去的風光,這一切的動作就是希望東洋的藥廠等晉升至國際藥廠的水準。

所報老天不負苦心人,林榮錦低調練兵3年(2005~2008),終於揚眉吐氣。2009 年,台灣東洋中壢廠癌症全品項通過歐盟查廠認證,為全台第一家通過歐盟認證的製藥廠。同年,抗癌藥物-紫衫醇Docetaxel 也正式在歐洲取得第一家學名藥藥證。
出處 工商時報/杜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