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免疫療法 癌症治療新突破
內容
每年全球有4000萬人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各種新治療方法的出現,確實降低癌症死亡率,其中癌症免疫療法的效果,讓醫學界十分振奮,也為癌症患者找到存活契機。
中華民國免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免疫所及內科教授許秉寧指出,以往對於無法開刀治療的癌症,就只能化療,副作用很大、效果不彰且存活率低。癌症治療最大的突破就是標靶治療,針對特定分子作為標的,抑制腫瘤生長,但癌細胞仍有復發的可能。
現在最新的癌症免疫療法,則是讓免疫細胞活化,利用抗體,阻斷CTLA-4及PD-1兩個免疫抑制的關鍵分子,解除T細胞本身的負向調節,進而活化、增生T細胞,透過自身免疫的強化來攻擊腫瘤,以達到長期存活的可能。
許秉寧表示,癌症在以前不太可能達到長期存活,不過,在黑色素瘤的例子中,被認為是相當惡性的皮膚癌,晚期且無法開刀的患者,使用CTLA-4抗體做臨床試驗發現,有46%能夠成功存活超過一年,20%癌症患者存活已長達10年;而未經過癌症免疫療法的患者,存活則不到一年。
使用此最新免疫療法的癌症患者,只要每3個星期施打一針,可使T細胞活躍3個月,共施打4次即可讓腫瘤縮小,甚至消失,不需像標靶治療一樣長期治療。
為何只打4次針劑呢?許秉寧解釋,施打過多會造成自體免疫、T細胞過度活躍,因此易造成過勞;而施打針劑是要使原本不活動的T細胞進而活動起來,由於淋巴球本身具有記憶性,針劑停止施打後,淋巴球可利用記憶性再將腫瘤殺死,以達到患者長期存活目的。
今年10月19日登場的癌症免疫療法年會由中華民國免疫學會主辦,邀請中華民國免疫學會會員一同參與。年會重點以免疫的觀點來看T細胞如何攻擊腫瘤,並說明癌症治療的突破。
許秉寧提醒,關於免疫療法,目前新型藥物尚在開發階段,除治療療效的確立之外,須審慎藥物副作用,以尋求更好的生活品質及更多的生存機會。
出處
中國時報/林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