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美國投資生技製藥金額創新高,是否藏泡沫化隱憂?
內容 美國生技製藥投資熱潮正盛,2015 年第二季總共有 126 件生技製藥新創事業投資案,總金額達 23 億美元,件數雖與前一季相當,但金額大增 32%,也是 1995 年有紀錄以來生技製藥風險創投投資額最高的一季,以這樣的勢頭,2015 年可望輕鬆突破 2014 年全年的 60 億美元規模,這也不禁讓人居高思危,到底這是理性的投資,還是過熱的泡沫化前兆?
 

風險創投樂於投入生技製藥的原因很簡單:生技製藥公司首次公開發行上市(IPO)火熱,退場有康莊大道。

研究胰臟癌免疫療法的 Aduro Biotech 與諾華(Novartis)簽下 2 億美元免疫療法研發合約後,於 2015 年 4 月進行公開發行上市,發行 700 萬股,上市價 17 美元,總募資金額 1.19 億美元,上市當天就漲到 35 美元,漲幅超過一倍,之後最高漲到 49.25 美元才又下滑,至 2015 年 7 月 27 日股價雖來到將近歷史低點的 26.4 美元,但總市值仍有 16.4 億美元。

稍早前的 2015 年 1 月,研究罕見眼疾基因療法的 Spark Therapeutics 公開發行上市,發行 700 萬股,上市價 23 美元,總募資金額 1.61 億美元,上市當天就收在 50 美元,之後最高漲到 64.35 美元,至 2015 年 7 月 27 日來到 61.96 美元,總市值 15.2 億美元。2014 年底,Juno Therapeutics 公開發行上市,發行 11,022,917 股,發行價 24 美元,總募資金額 2 億 6,455 萬美元,上市當天收在 35 美元,之後最高漲到 69.28 美元,至 2015 年 7 月 27 日來到 47.8 美元,總市值 43.7 億美元。

有了這些上市當天大漲,量能充沛將市值推到超過 10 億美元,甚至 40 億美元規模的前例,後繼公開上市的生技製藥企業也不客氣的調高上市價格。2015 年 7 月,加拿大癌症生技公司 ProNAi Therapeutics 公布 IPO 定價,810 萬股將以 17 美元上市價售出,總募資金額 1.377 億美元,高於原先預期的上市價 14 到 16 美元,以及 1.01 億美元總金額目標;研發治療肢端肥大症的腦下垂體療法的 Chiasma ,則公布上市價為 16 美元,售出 636.5 萬股,總募資金額 1 億 184 萬美元,也一樣高於原先預定的上市價 13 到 15 美元,以及 7,500 萬美元的總金額目標。

光是在 2015 年第二季,就有 14 家風險創投所投資的生技製藥新創事業 IPO,總募資金額達 12 億美元,IPO 市場如此火熱,讓風險創投吃下定心丸,風險創投眼看可在 IPO 時以高價獲利出場,一改先前數年的小心謹慎,肆無忌憚的放手投資新創生技製藥公司,成為生技製藥公司投資熱潮的主因。2015 年第二季有 15 億美元風險創投資金大膽投入早期的新創生技公司,還有 7.33 億美元投入首次得到風險創投投資的新創公司,這在生技新創領域可說是前所未見的現象。

股市表現佳成投資指標

許多人認為當前生技製藥投資資金可能集中於目前當紅的癌症免疫療法,不過事實不然,第二季受到最多風險創投資金投資的 Denali Therapeutics 研究的是神經退化性疾病,獲得 2.17 億美元資金;研究抗生素的 Melinta Therapeutics 得到 6,700 萬美元投資;研究癌症免疫療法與抗體複合藥物的 CytomX 得到 7,000 萬美元投資,其抗體複合藥物顧名思義,即將抗癌藥物綁定在針對癌細胞的抗體上,可達到精準投藥的效果,減少對人體正常細胞的傷害;其它或投資金額前十大的公司,包括研究基因療法的 Regenexbio、Dimension Therapeutics 與 Voyager Therapeutics。

投資熱潮的根本,還是因整體生技製藥類股在股市表現良好,2014 年那斯達克生技指數(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漲幅 59%,紐約證交所群島交易所生技指數(NYSE Arca Biotechnology Index)則上漲 62%,生技股表現良好,帶動投資人對生技股公開發行上市的熱情,拉高 IPO 的價格與規模,又再帶動創投對投資新創事業的信心,環環相扣下,使得生技產業投資熱度,彷彿又回到 2000 年的榮景,但也引來憂心:這次會不會也像 2000 年時一樣泡沫化?

產業界與學者認為,此次投資潮與 2000 年時有所差異,當年的熱潮圍繞在基因題材,以為人類基因解碼後很快就會帶來實際治療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結果事與願違,導致投資泡沫化,但這次投資機構已經很明白何者是離實用化還很遙遠的概念,何者是較接近實際應用的技術。

不過,此次投資熱潮仍有另外的隱憂,許多研發新藥的生技製藥公司,受惠於天價新藥而有良好營收獲利表現,但新藥價格越開越高,已經讓美國醫藥保險公司產生反彈,管理 8,500 萬美國人的藥品福利的美國第三大醫藥保健管理公司「快捷處方」(Express Scripts)統計發現,有三分之一的總藥費開支來自於高價罕病藥物,而超高價 C 肝藥物佔了漲幅一半,更成為眼中釘,快捷處方與其他同業及各醫療保險單位已經向藥廠強力施壓,要求大幅折扣,另一方面,則嚴格限制對 C 肝藥物的給付,或根本不給付

這樣的反彈壓力會抑制新藥價格與營收成長,另一方面,當治療同一種疾病有複數新藥互相競爭時,採購方可以各個擊破、壓低價格,當前的投資熱潮促進更多新藥誕生,日後將讓治療與採購選擇增加,壓低最後的營收與獲利,但是目前的投資者卻仍以當前的市場狀態與價格來評估新藥未來獲利,屆時期望與現實將再度產生落差。

所以生技製藥新創投資熱,仍然有部分泡沫化的風險,不過,以全人類的福祉來說,有錢人的資金大量投資,促進許多新療法與新藥誕生,又因為新療法選擇增加,而壓低了價格,讓許多原本負擔不起的人也能受惠,雖然投資者可能賠錢,但全人類卻能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如此資本市場運作的結果,或許也不失為是一種「劫富濟貧」的變相「慈善」機制吧。

出處 科技新報/藍弋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