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專家觀點/尋找生技黑馬的秘密…
內容

生技是高風險卻高報酬的投資,選擇標的不容易,因為找到有效且副作用低的藥物,愈來愈難,不論是新藥、學名藥到特色藥都一樣;不過,生技卻是具有相對「實質性」的產業,因為,治療疾病是人類永恆的需求。

生技投資有所謂的「本夢比」,本夢比是相對於本益比來看。計算的邏輯其實很簡單,假設現在的銀行存款利率是1元,你在銀行存100元,一年後可以配到1元利息,相對來說,如果把這個錢拿去投資,照理說,每年配1元現金股利的公司,股價也可以有100元,本益比就是百倍,但因為若干風險因素的折算,本益比可以降到10幾或20倍。

生技則不同,不少還沒賺錢的公司,股價已經超過百元,因為沒賺錢,所以也沒有本益比可言,投資人投資的是對未來的期待,寄望產品成功後公司的獲利可以一步登天。不論藥品、醫材只要獲得藥證且具備市場性,則一定能夠有高報酬。生技公司賭的是未來,成功的話當然會很賺錢,這叫做本夢比。

產業的循環很有趣,從電子到網路再到物聯網,下一個產業應該就是生技,也是最適合台灣的產業。不過投資該怎麼挑選,還是有邏輯可循的,如果盲目的投資,當然只有夢,而沒有本。

2000年2月基因定序解碼,號稱是「人類登陸月球後最偉大成就」,一時間大家認為,利用基因定序可能找出治療困難疾病的新藥,因而那時候的錢都跑去投「生物資訊」,不料,因技術成熟度不高這樣的榮景不到一年就崩盤,因為用生物資訊找藥物的技術還不夠成熟。

十幾年後,生物資訊產業又回來了,已經逐漸成熟,只能說當時投資生物資訊的人,只看到趨勢面並沒有看到技術面。現在有不少的國際基因體公司,又捲土重來做生物資訊分析,想用生物資訊協助藥物臨床試驗的設計與收案,加速產品上市的時間,並以此利基與國際大廠結盟,在藥物成功後分潤,若能成功,當然是個不錯的模式。

因此投資除了創新還得看技術的可行性與合理性。反觀國際間有不少公司用生技的方式,把常見的植物、天然物萃取成藥品,適用的是植物藥法規。不過,關鍵在於植物藥臨床設計不易,而生產方面從原料到製造都有嚴格規章,萃取的成本高昂。加上,針對的適應症又可能已經有許多藥品問世,像這類的標的,投資前就要謹慎考慮。

又舉例來說,降血脂現在有很有效的產品立普妥(Lipitor),控制攝護腺肥大的藥品也不少,有些公司用天然物或植物去萃取有效成分,想要開發出藥品,未來性如何,就有待觀察。

新藥投資當然有風險,如困難的生物藥,但技術獨占性如果不錯的,或許也可以考量。譬如浩鼎的抗乳癌新藥技術平台,過去要經過24個步驟合成,良率不到2%,經過中研院院院長翁啟惠團隊的加值,只要五步就可以完成酵素合成,良率超過八成以上。這樣的技術能獨占市場20年,競爭力強。

非新藥方面,則可考慮「穿戴式藥品」,譬如,新劑型藥品的改良,把藥品變的更容易使用與吸收。從錠劑、針劑,改成貼片的方式,就是一個不錯的模式。貼片具備容易吸收、好控制劑量、使用方便等特性,很適合用來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劑型。

(本文為華威國際創投董事長李世仁口述,記者黃文奇整理)

 
出處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