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試辦藥品差額負擔,民眾只要願意多掏錢,就能使用原廠藥。醫界批評此舉與健保設置立意背道而馳,且民眾對藥品知識不足,把問題丟回給醫師,治標不治本,徒增醫病困擾。
目前健保署針對五大醫材實施差額給付,以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為例,醫院必須詳列所有差額人工水晶體品項的特色與價格,洋洋灑灑,若藥品推動差額負擔,藥品品項更多,一張A4紙都可能列不完。
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秘書長林慧芳昨天表示,政府沒有想到實際面,同劑量、同成分、同品質的藥品,可能同時有十幾種,每種差價均不同,列出所有自付差價品質,才能向病患解釋。
但醫師解釋之餘,民眾不具藥品專業知識,光是單純解釋差價,可能需耗費一整天。林慧芳指出,每張藥單上至少有五、六顆藥,最後很可能醫師讓患者看單子自行選擇,增加衍生醫療糾紛的機會。另外,對於經濟弱勢民眾,多掏十到廿元買原廠藥,很可能就是很大負擔。
台北馬偕醫院副院長劉建良表示,無論是先前的「急診自費」或「藥品差額」,政府都是把球丟給醫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全民健保的立意應是「醫療人人平等」,政府此舉等於變相告訴民眾「原廠藥比較好」,可能造成「醫療貧富差距」。
北醫藥劑部主任簡淑真強調,「學名藥並沒有比較差」。林口長庚癌症中心副主任魏國珍表示,在國外,藥品過了專利期,就會使用學名藥,但國人對學名藥不夠信任。林口長庚副院長洪志宏表示,長庚院內鼓勵使用學名藥,但將原廠藥更換成學名藥,電腦系統會跳出「通知視窗」,確認是否真的要換藥,最終尊重醫師用藥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