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廠藥與學名藥療效爭議未歇,健保署雖強調兩者效用皆獲核可,卻擬推動藥品差額負擔,民眾自付差額即可換成原廠藥,此政策反證了原廠藥和國產學名藥「真的有差」,更會導致醫療階級化,加大醫療中的貧富差距。
健保迄今九度調整藥價,大砍藥價而招致「藥比糖果還便宜」的批評,健保也將只要「同成分、同品質、同劑量」的藥品,一律調整為同價格,號稱「三同」政策,造成部分原廠藥因健保價格過低,退出台灣健保市場。消費者想用原廠藥,也買不到。
世界各國為降低醫療保險費用支出,多鼓勵使用學名藥,但健保署未積極證明學名藥療效與品質,就祭出藥品差額負擔政策,盼讓退出健保的藥廠回流,卻缺乏配套,後果堪慮。
民眾對於藥品常處於資訊弱勢,差額負擔會讓民眾誤以為藥品療效有差異;若是必要使用的藥品,就應健保給付,何必要民眾自行負擔?若訂定差額負擔,民眾就醫會被依財力來分等級,甚至可能引發醫院誘導患者選擇自費藥品,恐造成「有錢買生,沒錢買死」。
目前五大醫材已施行差額給付,由現況看,同一廠牌的醫材,因各醫院採購數量和價格不同,民眾自付的金額也差距頗大。一般民眾不僅對於藥品療效霧煞煞,未來甚至連買藥,都可能要比價。
藥品與醫材關乎民眾生活品質與健康,政府應給予民眾更多公開資訊和教育,才能避免民眾荷包失血又傷身,在配套措施未完備之前,不宜貿然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