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海外生醫留學生大量成長,「海歸人才」將扭轉大陸生技產業,恐成台灣勁敵。智合生醫總經理汪嘉林昨(5)日指出,台灣缺生醫人才,產業與學術界也出現斷鏈危機。他說,生醫發展一日千里,「國際市場正在大變革,若台灣還在小踏步,恐在這場國際競賽中迷失自己」。
由中研院、聯合報、經濟日報與生策會共同主辦的「2015生技健康高峰論壇」,昨天由生策會常務理事胡幼圃、生策會會長陳維昭帶領產、官、學界共16人座談,替台灣生技產業尋解方。
胡幼圃表示,台灣最大問題就是市場太小,產業應努力與市場互動,政府也有權責釋出更多資源,促成更多產學合作,讓台灣生醫界發揮「一加一加一等於九」、資源最大化效果。他也針對生醫發展提出十大待解問題,希望藉由產官學力量,共同提升台灣生技產業發展。
汪嘉林指出,十年來台灣出國求學人數逐年減少,反觀中國大陸有不少人才到海外念生醫。他說,台灣生技業缺乏轉譯等研究人才,而人才是生技界最重要的資源,缺乏人才成了業界難題,不少業者都表達延攬大陸人才的意願,對台灣產業形成強大競爭。
汪嘉林舉例,一個新藥製造出來,年銷售額高達10億美元,但若比預期晚一天出來,等於就少賣300萬美元,對業界是極大的損失,學界卻無法體會到「錢燒光」的焦慮。他說,產學合作一定要更貼近業界,在全球才有立足之地。
科技部政務次長錢宗良表示,科技部成立產學及園區業務司,就是要解決產學合作目前的困境。他說,科技部近期提出鏈結矽谷計畫,建立台灣與矽谷長期夥伴關係,今年還推出「台灣矽谷科技基金」,以1億美元為目標,從民間籌募60%,篩選十隊具創業潛力的團隊,直接鏈結矽谷資源、開創事業。
元富投顧總經理劉坤錫表示,生技新藥股雖然還是「小的次產業」,但仍是生技的主角,基亞事件前,新藥股是隨族群波動,基亞事件後,似乎進入一灘死水。但劉坤錫說,生技基本面並未改變,仍秉持技術「隨著自己的路走」,譬如益安把美國經驗帶回來等,生技股將再起,不須氣餒。
劉坤錫說,生技下一波要「等待下一波國際法人的資金」,才能讓台灣生技族群再一次活過來。雖然近期國內一般投資人都還在等待,一定要有「成績」才會進場,只要國際法人進駐,則一切將有翻轉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