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專家觀點/找對親家 戰力躍進
內容
■陳富煒
台灣企業發展迄今,平均壽命是20到25年,大多數的企業都在這個年紀前就夭折,若就生技產業來看,除去那些老牌藥廠外,新興的生技公司,有些還在幼年期,因此思考如何「永續經營」,也成為必要課題。
所謂的永續,說白了,就是生存的問題。生存關乎競爭力,而生技公司的競爭力要提升,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壯大自我」,換言之,就是整併他人或與他人整併。但整併前,該有哪些準備,也是問題所在。
台灣未來或許會出現另一個默克或輝瑞,但他們都是經過不斷的合併、整併、買專利的過程。台灣在近年出現幾千家的生技公司,遍地開花,但如何打國際戰,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面向。
生技產業最特別是,成功不可預期,如果能夠把產品線充實,成功機率會加大、公司價值也會有所提升,面對世界、大陸市場的急劇發展,台灣生技公司要對外打仗,資金、人才不夠,要如何打勝仗?
近年,國內衛福部積極推動PIC/S/GMP藥廠規範,原本預期,在幾百家藥廠的淘汰中,會引發一波整併潮,結果,PIC/S規範已經大功告成,國內也僅剩下百餘家符合規範藥廠,但卻未見有整併的現象。
一般認為,台灣很多藥廠家族性強,股權結構雖然都是家族成員控制,但卻因此埋下保守的因子,因此轉型、交棒也不容易。加上PIC/S的廠房建構必須投入上億元甚至數億元經費,許多藥廠乾脆收一收不玩了。
但生技產業的發展卻與傳統製藥不同,生技業強調創新與加值,創新企業要成長,必須設定目標,經營者必須有遠見與策略,預定幾年內要達到什麼規模與市占率。
企業的整併,是能為企業加值、加分的手段之一。兩個企業,若能互補或互相拉抬,合併就會有綜效。譬如,同類型的公司要擴大市場規模,水平整併在一起,或者,互補型的企業,透過上下游合作,串成一條龍。
但是不論是水平或垂直的整合,對象公司體質的了解、智財的盤點,都是合併前的重點,不可馬虎。尤其,智財擁有者究竟是公司或個人,就必須詳細弄清楚,以免「娶錯了人」。
企業合併前一定要經過「實地查核」(DD, Due Diligence)、價值鑒定等程序,其中,公司體質的好壞,有客觀的方式可以鑒定,這些都是財務顧問單位可以協助來做的,唯有企業的經營願景與策略,必須經營者自己拿定。
台灣生技產業的經濟規模,相較國際大廠來說,競爭力當然遠遠不夠,應該說,台灣生技業的起飛,也是最近三年內的事情,台灣真正老牌的製藥廠也不超過百年歷史,遑論才起步的創新生技公司。
國際的生技大廠,不少已經有百年歷史,大廠中不少企業是「大象」等級公司,他們從小就不斷合併,即使目前雄踞江山一方,仍不斷整併,達到「連大象也會跳舞」的奇特現象。
現在台灣生技業的合併尚未成功,因為大家都覺得自己很棒,我們預期,應該在未來三年內,就會是生技產業整併的好時機點,因為大家產品線逐漸成熟,也已經多有具體的開發經驗,屆時就會逐漸有整併案例出現。
就我的角度來看,很多生技公司的設立者是技術擁有者,但是大部分的技術人員出身,對於公司經營的做法不一定清楚,說明白點,就是不僅行銷是外行,如何安排商業模式,也沒有想法。但很多經營者都很聰明,懂得找「懂的人」來擔任經理人,相信這些聰明的企業家,在整併前也懂得尋找適合專業夥伴,結一門好親戚。(本文由KPMG安侯建業生技服務團隊執業會計師、中華民國會計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富煒口述)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