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專家觀點/研發植物藥 台灣掌握優勢
內容

■李國雄

東晉葛洪如果活在現代,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應該是他。葛洪是一名道士,同時也是一個中醫藥專家,他有很多傳奇故事,他寫過很多書,其中有一本醫書叫做《肘後救急方》,記載了用青蒿絞汁喝下,可以治療痢疾的相關文獻。這個文獻,啟發了中國大陸科學家屠呦呦,讓他順利找到治療瘧疾的藥方,救了幾百萬人的性命。也因為這個了不起的醫學成就,屠呦呦得到諾貝爾獎。

中國在1967年派兵參加越戰,當時中國前往越南的士兵因為水土不服,不少人死於瘧疾。因此,中國大陸有關單位成立一個名為「523」的研究計畫,屠呦呦擔任召集人,執行研究治療瘧疾藥物的任務,而這也是屠呦呦之所以獲獎的時空背景。但更重要的是,屠呦呦獲獎至少揭示兩個意義,一、中國古代醫藥文獻有科學價值,二、中醫藥或植物藥在醫藥市場上,似乎打開了另一扇天窗。

我在美國數十年,有多次取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補助經費投入中醫藥、植物藥的研究,期間也開發出不少植物新藥。後來,曾經有個方案,技轉給國內的大藥廠,結果該產品一直做到了臨床二期,但因經費短缺最後並未繼續執行,這家藥廠也沒有投入新藥開發的計畫,而打退堂鼓。那已經是多年前的往事,近年,台灣在新藥開發陸續有成功的案例,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台灣新藥開發的成功案例中,就有一個案例,值得拿來做典範說明。多年前,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先生有意發展科學化的中草藥,用於增強免疫力、抗癌等領域,他找人前往美國設立一個實驗室,當時我也為他引薦人才、給予建議。我說,黃耆是個不錯的東西,可以發展成為藥品。

多年後,這個產品由美吾華集團的新藥公司懷特接手,著手開發的總經理陳寬墀很有毅力,不時來找我並希望我給點建議。後來,懷特把台灣自己開發的植物新藥血寶做到成功上市、銷售。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台灣有能力和經驗做難度極高植物新藥。

植物藥的概念從中醫藥來,中醫藥在華人世界已經存在數千年,近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才定出植物新藥的審查規範,但由於植物藥的認定困難,因此自2004年該規範問世迄今,全球僅有兩個植物藥正式被FDA核准上市。據聞,FDA有鑑於過去法規的繁複,已經著手要修訂新法,以催生更多救人的植物藥。

美國有意領導全球植物新藥的法規,這是件好事。如今,有了諾貝爾醫學獎的加持,又有美國官方制定植物藥活性與上市的認定標準,顯見,在化學藥、蛋白質藥等大領域外,華人還有另個領域,可和世界爭長短。

其實大約在十年前,台灣也曾經大規模投入植物藥的開發,其中,有五個產品甚至進入臨床一期,後來,因為沒有善加利用,民間又沒有適當的經費可以接手,最後這幾個產品塵封在實驗室裡,乏人問津。不過,幸運的是,台灣在這個領域已有經驗。

近期,台灣不少電子工業相繼傳出被大陸「買走」,似乎也給我們一個警訊:如何創造不可取代的優勢。台灣發展生技,就是最好的優勢。但絕不可好高騖遠,必須從熟悉的領域著手,扎根人才的培育,放眼未來。

尤其在生技,人才的培養必須均衡。近期我發現,許多年輕學子大舉投入生物領域,而忽略化學領域的重要性,其實,新藥的開發,各個領域都是相輔相成,年輕人如果都挑「容易」的做,成就不可能太高。

台灣的人才一流,不論在哪個領域,我都鼓勵年輕人應該多到國際走走。我常對年輕學子開玩笑說,就算是只坐飛機出國一趟,都比只留在台灣強,因為你至少知道,世界非常大。(本文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國雄口述)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