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持續鼓勵生技醫藥研發
內容
持續秉持創辦人的初衷,以促進醫藥相關學門之教育與研究為宗旨。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頒發「第11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以獎勵國內投入醫藥研究的優秀人員及傑出研究成果。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至今已舉辦11屆,累積獲獎人數已達160人,自2013年起,更將這份獎勵卓越、提攜後進的精神,發揚至東南亞醫藥學研界。
本屆廣邀國內外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行政院科技部知名學者等10位教授與專業人士,經過嚴格、公平、公正的評選過程,從上百位申請者中選出包括「卓越醫藥科技獎」、「青年醫藥科技獎」、「傑出論文獎」及「東南亞傑出論文獎」共計17名得獎者。而在頒獎典禮上,產官學界多位貴賓應邀出席,包括總統府吳敦義副總統、國家衛生研究院龔行健院長、行政院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蔡少正司長、中央研究院吳成文院士、臺北醫學大學臺北癌症中心彭汪嘉康院士。
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董事長李芳裕博士恭賀並祝福各位得獎人,脫穎而出,成就卓越,開創嶄新的未來,並提攜後輩,提升我國醫藥科技水準與國際地位。
卓越醫藥科技獎─林世明教授:穿戴式醫療器材具有生醫檢測技術有多項發明專利獲證,且對臺灣生醫產業有實質貢獻,隨著醫學檢驗的發達,體外感測醫療器材乃是輔助醫師可以更有效率診斷與監測治療效果的一種工具,林世明博士成功研發長期非接觸性連續近端監測生命訊號之創新研發技術及其穿戴式裝置。林博士研發出心跳脈搏呼吸近端感測技術與穿戴式醫療器材及腎病患體液感測技術與穿戴式醫療器材,利用光學技術及都普勒雷達監測患者心跳、呼吸、脈搏之振幅頻率相位,而得以遠近端感知身體微小構形變化之技術,可以近端非接觸偵測人體心臟跳動以及脈搏速度和胸腔呼吸次數,快速評估生命現象,應用於夜間照顧與長期照護以及醫院病床長時間監控;另一發明「腎臟病患體液感測穿戴式醫療器材」可以量測身體內外體水及總身體體液之數值,用來監測腎臟病或心臟病患體液之狀況。這二項醫療器材達到預防及自主照護的目的,益於人類健康之福祉。
青年醫藥科技獎─李永凌教授:利用流行病學、基因體及生物資訊學方法探索致病機轉,對於過敏性疾病的預防治療有重要貢獻。針對台灣孩童過敏性疾病如氣喘、鼻炎、濕疹,結合基因體及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分析遺傳及環境因子之交互作用。李永凌博士藉由嗜中性白血球較高的氣喘患者中發現,其基因表達特性與其他次表現型之間有顯著的差異,這樣的差異主要源自於mast cell-expressed membrane protein 1(MCEMP1)、orosomucoid 1(ORM1)、lipocalin 2(LCN2)、以及olfactomedin 4(OLFM4)四個基因,其中LCN2與OLFM4與氣喘第一線用藥皮質類固醇的治療效果十分有關。目前規劃嗜中性白血球型氣喘的藥物臨床試驗,未來更將進行功能性基因體研究,深入探討分子病理機轉與基因交互作用的影響,期望將研究成果,可以將氣喘治療由傳統模式帶入精準化醫療的全新視野。李博士以全基因體基因表達的集群分析,更確立嗜中性白血球型氣喘在基因表達上的特異性,便可在藥物選擇前篩選出對皮質類固醇可能無效的氣喘患者,進而達成更有效的疾病治療與預防。
青年醫藥科技獎─侯明宏教授:研究核酸及病毒核殼蛋白發展抗癌及抗病毒藥物,在未來生技藥物開發方面,深具發展潛力。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主要傳染途徑是透過飛沫傳染,或以直接或間接接觸到感染者分?物等方式傳染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臨床藥物可以治療此感染症,MERS冠狀病毒屬於核醣核酸(RNA)病毒,大量複製過程中會利用病毒核殼蛋白結合並保護病毒的遺傳物質RNA以利形成完整的病毒顆粒,產生大量病毒;可見病毒核殼蛋白可作為抗MERS藥物開發之重要標的。
侯明宏博士以結構生物學之基礎,主要研究方向分為兩方向:第一、發展核酸結合藥物作為癌症治療的可能藥物,並研究其相關機制;第二、探討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及流感病毒核殼蛋白之結構與功能,並以之為標的,發展新穎的抗病毒藥物。利用X-ray繞射技術開發特定藥物專一性作用在這些非典型核酸結構上,並利用冠狀病毒核殼蛋白的RNA結合的關鍵區域結構利用電腦虛擬模式篩選藥物,的確提供初期診斷或治療此類遺傳疾病的前景與希望。
青年醫藥科技獎─連正章教授:研究大腦中海馬迴及杏仁核神經迴路的特性及功能,在生物醫學的應用有極大潛力。不正常的γ-胺基丁酸 (GABA) 神經訊息傳遞與許多腦部疾病相關,最常見的疾病包括癲癇、自閉症、思覺失調症(又稱精神分裂症)與情感障礙等。連正章博士利用光遺傳學與化學遺傳學技術,此技術是把對特定光波或特定小分子敏感的離子通道(或受器)或離子運輸蛋白利用遺傳學的方法表現在特定神經細胞的細胞膜上面,以特定光源或特定小分子來開啟此一離子通道或離子運輸蛋白,達到激發或抑制此一特定神經細胞,進而探討神經迴路與行為之相關性,並結合電生?,光遺傳學與化學遺傳學試圖去定位海馬齒?迴內的抑制性迴路是否受特定外來興奮性路徑的活化專一性的控制下游神經的輸出,在生物醫學的應用有極大潛力。
青年醫藥科技獎─潘俊良教授:以線蟲為模式生物,探討神經老化與神經受損後結構重塑之分子機制,具臨床應用價值。神經細胞的結構在遭遇損傷或老化過程中,經常呈現複雜的動態變化。過去一直不清楚神經如何探知損傷的程度來啟動不同的訊息傳遞路徑,由於周邊神經受損後慢性的神經疼痛和神經迴路的重組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加上線蟲和人類神經基因有高度相似性,潘博士利用線蟲的研究有助於開發更有效的神經損傷治療藥物。潘俊良博士利用秀麗桿狀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為材料,研究神經受損後,神經結構重塑的分子機制,以及神經細胞老化的分子機轉。在神經損傷的研究方面,潘博士發現一個嶄新的分子RHGF-1,可作為神經細胞骨架損傷的探針,當神經遭受基因突變導致神經微管(microtubules)破壞後,會活化RHGF-1,啟動逆向的訊息傳遞,改變神經細胞核內的基因組活性,促成受損的突觸分枝被分解,並刺激主神經突起的生長,達到結構重組的目的。在神經老化上,更進一步發現神經細胞的活性可以維繫粒線體的形態,防止粒線體在神經老化的過程中過度破碎。神經活性透過CaMKII激脢抑制粒線體分裂因子DRP-1的活性,這是學界首度有關CaMKII可以磷酸化並抑制DRP-1的報告。由於CaMKII激脢在哺乳類神經系統的記憶、學習、長期突觸可塑性,以及樹突和突觸形態上均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我們希望此實驗結果可以有助於了解人類大腦老化的過成中神經迴路可塑性的變化,以闡明老化對認知功能影響的分子機轉。
10位得獎者及研究成果:石翔文博士探討果蠅對於低溫的生理反應,具生理及演化上的重要意義。余奕儒博士利用專一性剔除神經脊細胞群 (neural crest cells)的DPH1基因研究Miller-Dieker 症候群,在臨床研究上具有重要價值。沈子傑博士染色體端粒(telomere)的複製,與細胞的老化及癌化有著密切的關係,提供未來藥物開發的新策略。張靖敏博士發現自台灣本土真菌Neosartorya fischeri中所分離出的二次代謝物,具有抑制抗甲氧西林金?色葡萄球菌的功效。張薏雯博士發現新型蛋白CARMA3影響肺癌發展過程及腫瘤轉移機制,對早期肺癌轉移提供新指標。郭書昀博士利用果蠅模式系統,發現多巴胺濃度與雄性果蠅性慾調控機制有關,具有極高的學術與潛在醫藥價值 。陳柏瑋博士研究幽門螺旋桿菌染色體分配蛋白HpSpo0J 及parS DNA形成之複合體的結構,有助於開發新的抗生素。曾振圓博士闡釋老化果蠅卵巢生殖幹細胞小生境 (Niche)的分子機制,於臨床醫學研究上具極大潛力。黃俊樺博士研究第三型補體受體與Dectin-1 在體內感染的合作現象,證明其對於宿主抵禦真菌的重要性。謝琬甄博士探討XIAP於先天免疫的角色,發現投以resolvin D1有助於減緩發炎,具臨床醫藥重要性。
出處
勁報/蘇信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