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張善政三藥方 助生技攻全球
內容 行政院前院長張善政擔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會長後,首度在生策會內組成「小內閣」,找來產官學界菁英協助政府解決生技產業面臨的困境,推動台灣生技打入國際。他認為,必須先解決企業合併法規問題,提高閒置資金投資生技比重,並加大科技預算在產品開發的比重,以利產業發展。

張善政指出,台灣在生技領域,至少有三項問題亟待解決,包括生產力、產業強度與人才教育;他強調,生策會的未來扮演生技產業推動的角色不變,而量能持續擴大,希望能繼續作為政府的「後盾」,協助蔡英文總統與副總統陳建仁主導政策做產業界後盾,讓台灣生技能走到全球,打世界盃。以下是張善政專訪紀要:

問:台灣生技業當前最大問題為何、如何解決?

答:台灣生技產業目前跟國際相較,有許多優勢,當然也有「弱項」。

從分項來看,台灣在「產業支持」、「智財保護」、「政府政策」與「基礎建設」四個方面的指標最佳,顯見台灣發展生技的主要國際優勢在於具備友善的資本環境、充沛的研發能量、嚴謹的政策與法規制度及良好的硬體等基礎建設。不過,台灣在生技產業發展的弱項就亟待解決。

如何協助政府運用政策和妥適的資源分配,幫助產業在現有的基礎和優勢上,快速擴大規模和打進國際市場、放大產值,是未來生技產業是否能在國際上被認可的關鍵。我認為有幾個方向可以著墨。

其中,解決規模太小的問題,必須鼓勵併購、活化海內外籌資。在作法上,須改善過時法規促進生技投資及公司買賣、合併,配合活化海內外籌資,來進一步打造世界級的生技公司。

其次,必須提高閒置資金投資生技比重,應開放國內民營壽險、銀行閒置資金進入生技產業領域的投資。

另外,資源分配也非常重要,政府可思考如何妥善將資源一部分改投入產業末端的產品開發,以加速臨床速度、加大人才吸納並擴大企業規模,來準備打國際盃。

至於產值太小的問題,由於我國生技產業當前仍屬於「中小型企業」,相較國際上動輒營收上千億元的大藥廠,台灣能見度難免不佳。政府可在政策與做法上協助國內企業整併,並在末端通路、後端行銷的開拓上給予支持,加強台灣與國際連結。

問:生技人才的培養該如何努力?

答:最大的問題是「科技基本法施行細則」要訂出來,目前新政府中,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是真正了解問題的人,台灣各產業包括生技業都存在「產學落差」的問題,目前都已經知道關鍵所在,對此問題最了解的就是他。因為陳良基在台大擔任副校長任內,就一直在推動產學合作與人才培育的工作,當時學校的產學合作有關法規都已經鬆綁的差不多,或許可以借重他在這方面的經驗,鬆綁產學間人才運用的法規問題,釋放人才能量進入業界。

問:對推動台灣生技產業有哪些具體想法?

答:我在科技政委與部長任內,就一直與生策會保持「合作」關係,這讓我這個「科技人」很快了解生技產業的內涵。下一步我想生策會可協助新政府一起完成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圖/經濟日報提供

 

做大產業 產學大咖助陣

問:您在生策會成立「小內閣」,這些平台未來如何分工、推動哪些事情?

答:所謂的「小內閣」是個暱稱,就是為了要做事情,而把重要的幾個產業界人士找來共襄盛舉。我在生策會內部成立七大委員會,每個委員會任命一位主任委員負責,這些人士都是產官學界的菁英,都是對生技領域非常熟稔的人才,有他們協助,會很快地讓生策會量能擴大。

譬如國際合作委員會我找了中研院院士陳良博擔任主任委員,他在國際產業界非常有經驗,與蔡總統、陳建仁也非常熟,可以直接跟新政府溝通無礙。最近,我請陳良博引進企業界人才到美國頂尖的學府交流,快速的讓業界與國際脈動接軌,帶入美國矽谷、波士頓等地區的生技創新能量,加持台灣真正成為生技島的夢想。

另外,在兩岸合作方面,由中天集團總裁路孔明擔任主委,他將在兩岸政府的臨床試驗合作「4+4」的基礎上,藉由他在兩岸合作新藥開發的經驗,找到雙方試點的第一個方案。此外,也可借重中天集團的百億鑽石生技投資資本,協助台灣的新藥公司行成較大規模的兩岸競爭利基。

至於產業合作,我請易威生醫董事長李世仁幫忙,透過「國家新創獎」作為選題平台,生策會跟鑽石生技合作,總計三年已投資38億元成立五家新創公司,這樣的產業合作也會持續,希望找到有技術創新潛力的團隊,協助他們募資、擴大規模。這些年來,李世仁已經協助成立多家公司,這也是他經驗強項所在。

另外還有獎勵驗證、政府合作、法規政策、會務發展等領域,我特別請許重義、錢宗良、胡幼圃、吳明發四位委員襄助;其中,許重義是醫界大老,在醫療領域透過SNQ國家品質標章、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來協助生技產品進入國際市場。

錢宗良曾經擔任科技部政務次長也在內閣協助我多年,對於政府事務熟悉;胡幼圃委員則曾任考試院生技專門委員,可以幫忙調和台灣與國際的法規,譬如台灣加入 TPP後面臨的專利法規等。當然,生策會對內的會務則要委請生策會執行長吳明發繼續推動,他在生策會擔任執行長多年,這部分還要仰賴他多幫忙。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