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國際事務資深副總裁喬瑟夫、戴蒙指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境內市場規模大小並不是關鍵因素,但需要加速法規核可速度、確認專利的保護能領先全球,政府也應該建立成本控管與獎勵創新部門的對話,假設台灣可以協助全球公司解決大中華地區的法規核准問題,樞紐地位將更為確立。
喬瑟夫、戴蒙今(20)日在BBA(BioBusiness Asia Conference)會議上,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在全球的評比上,表現不弱,很多評比在新興國家中,都與韓國、新加坡、以色列一樣,名列前茅。
他點出,台灣在臨床試驗、科學研究、法規核可品質、資金與健保制度上,相對其他國家具備優勢,但也有些部分表現偏弱,如人才流失、法規核可的時間長、公司規模小,以及保險給付單位將重點都放在成本控管,可能限制頂尖療法應用,而IP雖有完整保護但缺乏有效執法等。
他強調,生技產業是21世紀領先產業,也會是知識產業經濟的發展重點,但全球化的浪潮下,雖有更多商機但也面對更多競爭,台灣無庸置疑會成為全球的領先者,因為研發臨床等的能量強大。
他指出,台灣市場規模不是成敗的關鍵因素,這從很多美國以外的國家都很成功、有些市場規模甚至小於台灣可見,但如果要提升產業的發展競爭力,可朝幾個方向努力,包括法規核可速度必須大幅加快,特別是大中華地區部分地區法規核准緩慢又面臨限制,如果台灣可加強此部分優勢,將可藉此超越其他國家。
另外,他認為,台灣應該是鼓勵創新、而非限制創新,政府必須走向全政府的角色,亦即建立成本控管與鼓勵創新部門的對話。而台灣對IP的保護雖已有相關法規,但必須確認是全球領先。
而在全球連結上,他則認為,台灣相較很多國家已經領先很多,前面所提的人才流失雖是劣勢,但也藉此建立了與其他國家的連結,未來還需要持續強化全球合作,特別是與美國的連結,假設台灣可以策略定位在協助全球公司解決大中華區法規核准的問題,將有機會建立重要的樞紐橋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