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小心!全球生醫產業發展進入深水區
內容
【蔣士棋╱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全球的生醫產業正在進行一系列的變革。雖然少了稱霸市場的明星藥物,但靠著創新高的FDA新藥核准量,藥廠們還是繳出一張不錯的成績單。然而,美國境內出現藥價管制的呼聲,對於製藥業的獲利造成了直接的威脅,而台灣就算順利實行專利連結制度,對於加入TPP以及國內的製藥產業恐怕也沒多少幫助。生醫產業的榮景能持續多久,恐怕還在未定之天。

 

人類平均餘命不斷延長,生活水準也不斷提高;醫療技術不斷提高,許多過去的不治之症,在免疫療法之下都有了治癒的可能;穿戴式設備推陳出新,醫療服務的範疇也隨之不斷擴大……種種因素加乘起來,生技產業的前景似乎一片大好。然而,在七月底舉辦的「亞洲生技商機高峰論壇」中,維梧(ViVo)創投創辦人,同時也是史丹佛醫學院教授的Dr. Edgar G. Engleman卻提醒:雖然產業前景確實存在,但結果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美好。

 

曾經飽受專利斷崖之苦的大藥廠,在過去幾年內的表現其實相當亮眼。以新藥核准上市的數量來說,Dr Engleman分析,2015年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一共核准了51項新藥上市,創下了66年來的新高(圖1)。因此,即使從前那些明星藥物不再是獲利保證,但繼之而起的「藥海」戰術,也成為製藥產業的另一條路。

FDA新藥核准量在2015年創下新高

 

圖1:2005~2015年美國FDA每年核准新藥上市數量 (資料來源:USFDA...

圖1:2005~2015年美國FDA每年核准新藥上市數量 (資料來源:USFDA)

 

另一方面,醫藥產業的價值鏈也在這幾年內出現重整。本刊在一年多前(專利斷崖期還沒過,藥廠併購更加步步為營)就曾分析過,大藥廠在專利斷崖期之後的併購策略會更加謹慎。Dr Engleman則是觀察到,在臨床前階段(Preclinical)、意即還未成熟的藥物研發,就已經吸引許多藥廠的注意。換句話說,以前一顆藥物必須在進入臨床試驗的中後期,而且取得顯著成效之後,才能夠吸引國際藥廠的授權或併購談判,但從2014年至今,羅氏(Roche)、默克(Merck)、必治妥(BMS)都併購過還在臨床一期或者僅在臨床前階段的小型新藥公司。這也是近年來全球生醫領域掀起一股創業潮的重要推力。

就在這段產業解構期當中,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對於藥價管制的態度,意外引起一陣波瀾。去年9月,還在角逐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希拉蕊,直接在推特官方帳號上指稱美國的藥價簡直坑人(price gauging),更表明將會對此採取行動。此話一出,那斯達克(NASDAQ)的生技產業指數BTK在接下來的十天內跌了近20%,而且至今尚未回到當時的水位。

 

股價指數反應的不只是希拉蕊的發言,更代表投資人對於生醫產業的態度確實變得保守。因為,不論希拉蕊這段發言最後是否會成為政策,但在歐巴馬的任期當中,美國版的全民健保已經正式上路,而且競選至今,希拉蕊也一再地跟美國大企業畫清界線。如果美國未來真的由重視社會公平的民主黨繼續執政,對於這些享受高毛利的藥廠來說,當然不會是好消息。

台灣的TPP之路可能更加崎嶇

但是,對於台灣來說,這些可能都比不上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八月初時,為了符合加入TPP的標準,行政院才通過專利法以及藥事法的修正案,引入美國的專利連結制度。然而,美國兩大黨的總統參選人:共和黨的川普以及民主黨的希拉蕊,都已經表明不歡迎TPP。這對於已經加入TPP的國家也許沒有影響,但後續還想要加入的國家如台灣,所面臨的談判門檻勢必更高。

 

就以專利連結來說,雖然制度上有利於學名藥廠,但有能力對新藥專利提出無效訴訟的,可能還是資源豐富、經驗深厚的國際大廠,國內的學名藥廠商很難討到好處,而且剛拿到藥證的小型新藥公司如果準備不及,也很可能因此損失慘重。因此,就算台灣最後加入了TPP,對於整體製藥產業恐怕一樣討不到好處。

出處 北美智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