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專家觀點/生醫拚南向 要有新思維
內容
【林玉寬/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技醫療產業組協同主持會計師】
生技醫療產業未來在東南亞市場「錢景無限」,人口結構改變與薪資水平提升正是這股趨勢原動力。根據世界銀行今年資料統計,印度與東南亞未來五年將增加7,000萬都市人口,而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也由6%成長至7%。人們消費水平也逐漸提升,印度、印尼、及越南未來五年中產階級人口數將成長四到八倍,至2020年時將占總人口比率50%以上。

這些因素將使醫療品質及消費提升,並使疾病防治重心由傳染病轉往癌症、糖尿病、中風等慢性病。據預測2020年東南亞諸國醫藥支出將達1,68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總額的10%。擁有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印度醫療消費也將成長三倍,到達488億美元。

因此,政府的產業角色非常重要。除了經濟環境的改變,東南亞政府也提出旗艦計畫推動國內醫療產業發展,泰國政府早在2005年開始著手計劃使其成為亞洲醫療樞紐,除幫助醫療機構通過國際醫療評鑑(JCI),並與美國醫療保險業者合作。馬來西亞2009年於政府內部設立觀光醫療委員會,由衛生部部長直接指導,使馬來西亞的醫美觀光產業有每年10%以上的成長率,總產值於2013年超越台灣。

馬來西亞大型私人醫療集團如IHH Healthcare Berhad及KPJ Healthcare每年有10億至20億美元收入,泰國Dusit Medical Services及Bumrungrad Hospital也有5億至7億美元年收入,每年成長率在10%以上。另外,放寬外資投入限制也使東南亞從2013至2015年間享有總值2,000億美元以上的外國直接資金,這些資金來源主要是歐盟、日本及中國大陸,投入最多在製造及零售業,其次便是醫療產業。越南與柬埔寨已批准外資全額持股投入醫院,新加坡及泰國則將外資持有私立醫院股權上限提高至70%。

然而印度和東南亞諸國中產階級占總人口比率尚低,民眾無法負擔昂貴專利藥,學名藥與低價醫療器材成市場發展主流。有些國家甚至修改當地專利法,使其國內廠得以在特殊考量下,於專利未到期前開始製造及販售學名藥。首當其衝是Gilead Sciences旗下高價專利藥物,2014年9月Gilead宣布授權印度七家藥廠製造治療慢性C型肝炎明星新藥SOVALDI;於是此藥在印度的12 周療程僅需900美元,而在美國境內用藥則要價8.4萬美元。

製藥公司必須改變策略,在創新和規模經濟兩者選邊站。美國羅氏(Roche)及禮來(Eli Lilly)選擇推出高價生物製劑(Biologics),並期望當民眾收入及消費力增加時可獲回報;歐系製藥大廠GSK及Sanofi則鎖定基礎醫藥,並以價格和規模優勢取勝。東南亞諸國擁有世界第三大行動電話使用人口,僅次於中國大陸和印度,且近40%用戶持有配備3G網路的智慧型手機。相較於銀行業在東南亞僅有平均25%的市場滲透率,行動裝置的市場滲透率在越南已達到150%,在印尼則達到130%,超越許多歐美國家,醫療業者當然會看準商機。

印尼行動醫療新創公司Dokter Gratis提供手機遠距醫療平台,推出當年即獲得2.3億使用者註冊。韓國LG CNS與菲律賓開發者合作,推出行動App提供患者預約門診時間及進行線上複診。另外,行動醫療普及也為大數據分析提供絕佳平台。台灣推出新南向3.0政策,生技醫療將會是發展重點。利用靠近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優勢,以及良好的產學研發動能,要將台灣的生技醫療產品拓展到新興市場,端看業者與政策是否能有開放思維,並與時俱進更新營運策略。
出處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