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武吉/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 】
媒體報導政府要振興國內產業、落實轉型正義,有這樣的決心,老百姓無不鼓掌說「讚」。可惜的是,似乎有些政府官員不同調,有官員表示希望老百姓都吃得到原廠藥品,也許是出於善意,但是,外國的月亮真的有比較圓嗎?這樣的想法有考量本土廠商的發展與定位嗎?是否與蔡英文總統「五大創新產業政策」,振興生技產業的目標相衝突呢?
舉一種藥品為例──盤尼西林100萬單位,健保署的給付價格不斷往下調降,至今每支6.7元,國內廠商因不符成本不願再出產。因其在台灣是必要之品項,故向國外採購,議價結果每支核定價格高達83元,價高台廠13倍之多,健保署這樣本末倒置的作為,就是在浪費醫療資源,浪費全民的保費,並摧毀台灣廠商的辛勞奉獻。
原廠台廠差異不大
其實目前食藥署、健保署對於製藥業,已有十分充足且嚴謹的管理辦法,包括健保署「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的規定,台灣PIC/S GMP藥廠藥品,其原料來源規定與以前不同,一定要經過GMP外國廠商的原料供應證明才能收貨,這樣的模式已趨完善,原廠台廠根本不見差異。
筆者原本服用一種原廠高血壓藥品,現在改為台廠製造,效果完全相同,可見台灣的藥廠,管理、製造、技術已是世界級的水準,如果民眾甚至連政府官員都只是一味要求吃到原廠藥品,是否代表這些官員缺乏認知,而政府沒好好教育國人愛用國貨?反觀韓國,是如何扶植國產商品,鼓勵國人使用?
既然小英政府期望振興產業,是否更應給予國產廠商支持,進而製造就業機會?凡此種種有待深思熟慮,老百姓更應該謹慎、深刻地檢視,究竟現在的政府在做蝦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