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肺癌免疫療法 健保署明年編12.7億
內容

國內癌症治療新突破,健保署明年度編列12.7億元特別經費,用於癌症免疫療法,台灣癌症基金會邀集國內抗癌權威,舉辦「肺癌免疫治療論壇」。與會專家呼籲衛福部,盡快與醫界、藥廠、病友團體協商,擬定治療對象,讓癌友得以盡快使用新藥。

出席論壇的專家包括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執行長賴基銘、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柯博升、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吳玉琮、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主任,以及澳洲名醫Dr. Steven Kao。

陳育民指出,目前肺癌治療的最大困境為抗藥性,且化療、標靶藥物等副作用較大,免疫療法問世後,讓晚期肺癌治癒成為可能,喚醒自體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對某些患者成效良好,甚至可能治癒。

陳育民表示,如何選擇適合免疫療法的癌友,包括癌症期別、癌症種類,是免疫療法亟需突破的地方。12.7億元經費有限,如何將預算用在刀口上,拯救最多的癌友,考驗健保署的智慧。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6、7成病人發現時已是晚期,目前有EGFR及ALK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使用標靶藥物已有健保給付,但對無法使用標靶藥物的晚期肺癌癌友,免疫療法成為延續生命的一線契機,因此晚期病友將此視為治療曙光。有許多病友及家屬打電話至基金會詢問,「健保何時才能給付免疫療法藥物?」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陳真慧說,決定哪些新藥納入給付,主要考量是成本。健保開辦不到20年,醫療費用大幅成長,原本僅2000億元,現在已經高達6000多億、大約增加三倍,但醫療預算占國內GDP只有5%至6%,幾乎沒有改變。

陳真慧指出,抗癌新藥昂貴,且患者人數相對較少,在有限總額下,納入健保必須考量更多層面。免疫療法迄今仍無共識,但為了照顧癌友,健保署明年度編列12.7億元用於免疫療法,最近邀集專家學者開會,正積極討論給付要求和適用規範。

陳真慧表示,現行最高自付藥品費用為200元,健保署考慮過提高病友部分負擔上限,不過,標靶藥物、免疫療法費用昂貴,一年可能得花3、400萬,即使病友自付一成,也得自付3、40萬,許多家庭無力負擔,因此需要整體考量。

陳真慧表示,給付規定初步擬定了治療效果、治療效益等方向,並參考藥物經濟學,傾向政府與藥廠間的風險分擔,模式與口服C肝藥物給付相似,一旦成案將提至共擬會議,希望明年順利上路。

學者:政府盡快與藥廠協商、加快給付
長期研究高價藥物給付議題的台大醫院內科部醫師柯博升認為,政府應該盡快與藥廠協商,透過風險分攤專案,讓癌友有機會盡快使用新藥。

澳洲今年開始給付免疫療法用於肺癌治療,該國政府成功與藥廠達成藥價協商,並簽保密協定。來自於澳洲政策專家兼臨床研究醫師Steven Kao表示,澳洲與台灣GDP差不多,或許經驗可應用在台灣。

美國腫瘤醫學會統計,2011年至2015年間,共有20種癌症、超過70種以上新藥問世,但2015至2016年間癌症新藥倍增,醫療費用對每個國家都是沈重負擔。

台灣也是如此,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2014年約花費54億元台幣,預估2024年會增至143億元,其中以高單價的免疫療法成長幅度最驚人。不過,台灣健保新藥給付速度不快,非癌症用藥必須等上290天,癌症新藥更均約需556天,許多病友未等到新藥給付,就已經不幸病逝。

柯博升表示,台灣醫界亟需新藥效益、經濟分析,縮短新藥引進及納入健保時間,就必須增加醫療預算及減少浪費。其他國家解決方法有二:一為病人藥費部分負擔,一為政府與藥廠間的風險分擔管理。

柯博升表示,提高病人藥費部分負擔必須修法,可行性不高,目前以風險分擔管理較可行。政府與藥廠達成協議,治療某一段時間後無效則不給付,確定有效才給付。

 

出處 聯合晚報/李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