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過程伴隨的副作用,是許多癌症病患的夢靨。但若能將毒性大的抗癌藥物「直送」到腫瘤作用,全身受到的藥物濃度減少,相對也可減輕副作用。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研發小分子抗癌藥物傳輸系統DBPR115,能有效攜帶連結的藥物到腫瘤細胞,提升療效並降低副作用。該藥已獲准美國FDA新藥申請,將展開第一期臨床試驗。
國衛院生技藥研所副研究員鄒倫表示,這套傳輸系統是以小分子擔任導彈頭的標靶性抗癌化合物,用小分子胺化合物結合市售的抗腫瘤藥物,達到傳遞並集中抗癌藥物至腫瘤組織的功能,增加腫瘤中抗癌藥物的濃度,提升藥效且降低副作用。
且小分子胺藥物傳輸系統除還可增強所攜帶藥物的辨識信號,因此倍增傳輸系統找尋信號的能力,使治療效果更好。根據臨床前期的試驗,與市售藥物CPT-11相比,僅需兩成用藥量即可達到數倍對大腸直腸及胰臟腫瘤生長的抑制效果。
鄒倫表示,由於腫瘤細胞會釋放特定訊號,該藥物能直接辨識並作用在不同腫瘤上,因此除了大腸直腸及胰臟腫瘤外,目前試驗也發現對肝臟、腦部和肺部腫瘤都有不錯的效果。
國衛院生技藥研所所長張俊彥表示,過去雖也有其他抗癌藥物傳輸系統,但主要是以抗體來辨識腫瘤細胞的抗原,再結合藥物殺死腫瘤細胞。然而因為腫瘤細胞很聰明,可能會「脫掉」抗原,導致抗體無法找到而失敗。
且相較於抗體等大分子的傳輸系統,這次研發的小分子胺化合物製程穩定度高,製作成表較低,且造成免疫反應的機率小,更具優勢。
DBPR115已完成技轉且完成臨床前試驗,順利於今年1月15日通過美國FDA新藥申請(IND,Investigational New Drugvup)核准同意執行第一期臨床試驗,也正申請國內第一期臨床試驗,為首個本土研發抗癌藥物傳輸系統的具體成功案例。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318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