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健保給付制度 將出現2大變革
內容

台灣健保給付制度將出現重大變革,衛福部長陳時中規畫兩大類全新給付改革:首先,健保給付不再局限於現行醫療院所,長照、安養機構等領域也能獲得給付;再者,健保往前延伸,擴及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等領域。陳時中強調,「健保是一種工具」,應該善用這個給付工具,促進國人健康,從預防醫學著手,減少日後的醫療支出。

以人為主 給付非限定在場所

陳時中說,目前安寧療護給付規定嚴格,病人必須住院,如在長照養護機構,就不予給付,「這個觀念一定要改變。」未來給付要以「人」為主,而非限定在「場所」,這將有利於減少健保支出;依現行規定,想要獲得給付,病人就需住院,但住了院,就會用到健保資源,反而增加住院醫療成本。

機構安寧 民間團體樂觀其成

未來提供安寧照護及特定醫療服務項目的長照機構、養護機構,也能獲得給付,患者不必轉至醫療院所,可以降低醫院的占床率,減少許多醫療支出。

對於「機構安寧」構想,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樂觀其成。她說,養護機構住民一旦病情突然惡化,需緊急搭車轉至醫院進行急救,光車資就是一筆開銷,患者本人及家屬更是疲累不堪;「機構安寧」如能上路,只要事先簽署緩和安寧條例,住民就能在機構獲得醫療協助,減輕痛苦。

此外,「機構安寧」應擴展至「機構醫療」,也就是把在宅醫療場景從家庭換至機構,舉例來說,養護機構的住民常因嗆咳、感染或插管而罹患肺炎,未來無須舟車勞頓至醫院就醫,由醫師至機構執行醫療行為,減輕患者及家屬負擔。

滕西華說,目前牙科、復健科、精神科等醫師可至養護機構執行醫療行為,但因健保給付不敷人力及交通成本,大部分醫師寧願在門診看病,也不想離開醫院至機構執醫;未來如能改變健保給付規定,並放寬科別,這對於機構住民來說,將是一大福音。

現行制度 影響醫師治療行為

「健保給付還應往前延伸,從公衛預防醫學著手。」這是陳時中的第二項健保給付變革。他以治療胃潰瘍為例,目前以醫師開多少藥物來計算健保點數,因胃藥價格便宜,給付有限,常影響醫師用藥及治療行為。

臨床顯示,胃潰瘍、幽門桿菌感染,與胃癌息息相關,陳時中說,從公衛立場來看,如能治療這些腸胃疾病,就可有效降低胃癌風險,只要改變給付規格,朝向論人計酬,醫師就會積極協助患者,進而減少未來胃癌人數,省下日後龐大的醫療費用。

改變規則「就能幫健保省錢」

「改變給付規則,就能幫健保省錢。」陳時中強調,應將健保給付制度視為促進國人健康的工具,民眾也能賺到健康,各單位不能站在本位思考,他將積極整合相關業務單位,串聯起來,一起努力。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說,國內現行健保只提供醫療,缺乏健康促進或預防等大健康觀念,陳時中欲推動「論人計酬」,值得讚許,這是世界趨勢,也是對的方向;期許陳能有決心、且有能力說服醫界,讓醫界適應一套全新的給付制度。

健保兩大變革何時上路? 陳時中:上半年不會動

衛福部長陳時中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台灣健保給付制度將出現兩大重要變革,一是健保給付不再侷限於現行醫療院所,長照、安養機構等領域也能獲得給付;二是健保往前延伸,擴及公共衛生、預防醫學等領域。陳時中今表示,上半年相關改革不會開始,但公平性相關的修法會陸續送到立院。

陳時中今赴立法院就「有關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施打後,相關效益、異常通報之統計、分析及資訊公開,與未來疫苗整備規劃」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詢。

民進黨立委蘇巧慧針對陳時中日前拋出的健保改革方案進行質詢,要求陳說明。

陳時中提到,現在跟學者四到六年的改善計畫都在思考這個方向。醫療的目的是為了健康,而健保是「投資」的概念,藉由健保來投資健康;健保也是「工具」,利用此工具讓全民更健康。但有些人因為遠距、在家獲得照顧,同樣繳了保費卻無法使用這筆錢,因此未來給付應該要以「人」為主,而非侷限在「場所」。

但蘇巧慧表示,未來「以人為本」和過去「以機構為單位」是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有樂見其成者也會有反對者,例如醫療機構者可能會因會營運下降、受衝擊而反彈;且延伸到長照和公衛預防,恐有稀釋掉健保資源的疑慮。

對此,陳時中解釋,不是拿健保的費用來支付長照和公衛預防,長照有長照的費用、公衛有公務預算支應,雖然各自有各自的目的,但這幾筆錢應互相搭配,如何串連並提高效率,是現在要思考的。

他也提到,健保的改革牽涉範圍廣,廣泛的社會對話是必要的,凝聚共識才會擬定方案。因此上半年不會貿然改革,但和公平性相關的修法會陸續送到立法院。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348718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350672?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出處 聯合報/李樹人、陳雨鑫、楊雅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