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歐美掀本土化風潮 生技業三箭齊發 前進海外
內容

新冠風暴掀全球產業大洗牌,加上中美貿易對峙帶來國際政經板塊調整,在地化成為各國政府政策重心,生技業瞄準歐美掀起本土化風潮,以自建、策略入股、買廠/設備或租賃方式,前進海外布局,積極籌組生產供應鏈、揪團打群架。

就初步統計,為卡位美國、歐洲等龐大市場商機,生醫業界正掀起一股「研發在台,製造在美/歐」新風潮,除了已在美國建置生產基地的正瀚、易威、泰福、北極星外,保瑞去年併購GSK加拿大廠,相中的即是其龐大的國際代工訂單和技術的升級。

而新近才加入陣容的大江,則是收購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生技公司NewAge 猶他州的生產設施及代工銷售業務,並與NewAge展開長期合作的策略結盟,該廠將成為大江集團美國總部,預計第四季啟用,力拚2023年前打造逾30億元的生產規模。

為了能迅速搶進美國市場,策略聯盟也成新趨勢,生達入股易威,著眼的就是6月出爐的美國白宮報告,鼓勵外國藥廠到美國設廠,並針對低價、低利潤的學名藥給予補貼或保證採購,易威美國廠未來可支援生產生達產品。

另外,防疫股中的美德醫-DR和盛弘旗下的敏成,除已在菲律賓合作口罩廠外,敏成也在美國德州建置兩條熔噴布產線,該廠是和當地口罩廠合作,以投資500萬美元完成移機、安裝,其月產能約60噸,可生產6,000萬片口 罩。而美德醫則是在美國設立子公司,並在北卡建置三條口罩生產線,月產能1000萬片,兩公司都已在今年投產。

至於深耕布局歐洲市場10餘年的雃博,則在100%收購德國SLK後,也建構了德國醫材平台。SLK是德國防褥瘡床墊的前三大供應商,其原有產品線及研發資源整合進入雃博集團後,產品線已擴大為治療淋巴性組織水腫的間歇性氣體加壓器(IPC)、病人移位機產品等。

此外,雃博也在2018年第四季在德國西北大城多特蒙德(Dortmund) 近郊購買廠房,除了優化德國SLK營運效率外,更鎖定德國地理位置與人才文化優勢,規劃未來於當地建置組裝、物流與後勤樞紐等功能,整合雃博歐洲的市場需求,提供產品管理、倉儲、轉運等服務,進而建立雃博長期歐洲區域總部。
 

分散風險 海外建基地成趨勢
新冠風暴重創全球經濟,為分散產業風險,海外建基地已成趨勢,而有能力生產複雜高門檻產品的委託研發及生產代工(CDMO)廠更成當紅炸子雞,旅美生技企業家暨前羅氏(Roche)營運總裁楊育民,創辦的韌力生物(National Resilience),繼先前在加拿大收購藥廠後,7月底再宣布斥資1.1億美元收購bluebird細胞療法工廠,突顯生技產業已進入大洗牌。

楊育民今年1月間和雅琪創投(ARCH Venture Partners)常務董事Rovert Nelson共同創辦韌力,當時即以首輪募得8億美元資金造成轟動。

韌力不僅已在波士頓取得先前為賽諾菲(Sanofi)所有的工廠,且在加拿大獲取另一個25萬平方英尺的工廠;今年4月,又收購了生物原料藥公司Ology Bioservices。

5月更獲得加拿大政府青睞,由加拿大策略創新基金(Strategi c Innovation Fund)資助1.63億美元,擴張韌力加拿大工廠在mRNA的生產量能,目標是每年生產1.12億到6.4億劑mRNA疫苗。近期則是先以1.1億美元,收購藍鳥在北卡羅來納州的慢病毒載體(lentivirus vector)工廠。

保瑞董事長盛保熙認為,製藥產業的專業分工和前進海外建基地已成趨勢,近20年來生醫產業蓬勃發展,其中有很多虛擬的生技公司,只有臨床、研發,而將CDMO生產委外;另外,以大藥廠的經濟規模,要維持生產製程的穩定比較困難,甚至基於成本控管,近年來國際大藥廠比較專注投資研發技術或建構通路,而將生產委外,這個國際代工需求上升的現象,帶動專業CDMO廠的成長,並以經濟規模提供有競爭力的成本給客戶,也讓CDMO廠的日益重要。

另外,疫情嚴峻的印度,學名藥、原料藥無法出口,泰國也因災情緊張,其代工的AZ疫苗無法大舉供應國外,都是造成產業為了拓展營運版圖、分散風險,而不得不前進歐、美、大陸等龐大藥品/醫材市場布局的主因。

大江董事長林詠翔表示,隨著該公司近年在美國營收占比逐漸攀高,收購NewAge猶他州的生產設施及代工銷售業務,可縮短市場供應鏈,加速該公司美國營收將步入高速成長期。

而大江已與台塑生醫共組台灣生技大聯盟平台,透過雙方資源挹注,尋找合意投資標的,前進國際打世界盃。


►資料來源:
https://readers.ctee.com.tw/cm/20210809/a13aa13/1139069/e940f62f762c2693f7df881d1fc032e2/share
https://readers.ctee.com.tw/cm/20210809/a13aa13/1139070/share

出處 工商時報/杜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