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今天宣布,成功開發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不僅細胞存活率高,產能還能變10倍,將有助於國內生技產業轉型,搶攻細胞培養市場。
工研院表示,細胞治療為治療癌症的選項之一,因細胞需要在體外培養,才能放入人體進行治療,帶動細胞培養需求成長,估計2025年全球細胞培養市場可望逼近新台幣1兆元規模。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副所長沈欣欣指出,目前細胞生產以人力操作為主,相關品管、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管制成為勝出的關鍵。
工研院表示,細胞自動化生產系統具有3大特色,第一是生產自動化,搭配自動環境控制、智能監控、機器手臂取代換液等人工作業等設備,僅需原先的3至4成人力,就能產出傳統的10倍產量,並降低不良率,細胞存活率在95%以上。
第二是封閉的製造設備,能降低細胞污染的風險,更能確保品質。第三是國產技術打造,並可依業者多元需求,客製化搭配不同模組打造出專屬設備,還能協助規劃廠房、輔導建廠輸出,進一步切入委託研究開發暨生產服務,提供全球產業整合模組完整的細胞工廠。
亞洲生技大展將於11月4日至7日在南港展覽館二館4樓正式登場,工研院今年以精準醫療為主軸,預計展出細胞生產自動化系統等智慧化創新科技。
►資料來源:https://www.cna.com.tw/news/afe/202110290081.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