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對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創新過程的幾點建議
內容

這兩年來,新冠肺炎外加變異株,大部份的國家都有與其共存的心理準備,從快篩、疫苗到特效藥,也帶來生醫市場巨大的商機,而其中最為世人津津樂道,莫過於mRNA技術成功使用於新冠疫苗。mRNA不是新技術,沒被應用,只因應用領域被質疑,一場疫情,鹹魚翻生,從此對其信心全部恢復。

記得2018年,在台灣生技業,有人提出利用mRNA,針對細分市場,開發革命性的治療方法,使身體細胞從根本上年輕化,學理上它對於老化的疾病是可以產生根本而且長期的療效,但下場可想而知,用mRNA叫前衛,用來開發革命性的治療方法叫前瞻,無論是前衛或前瞻,通常在台灣都不太受歡迎。

創新在半導體也是舉步維艱的,除了護國神山台積電到美國設廠外,第三代半導體成為顯學,鴻海以新台幣25.2億向旺宏購買6吋晶圓廠及設備,然後改廠為開發與生產第3代半導體,特別是電動車使用的SiC功率元件。看到市場的強烈需求,再行動,俗稱「割稻尾」,這是台商的看家本領,以低利潤換取較低風險承受,是台灣以製造思維出發的慣性。

台灣以代工訂單模式見長,對於不靠客戶規格要求,搞創新研發就弱了,可喜的是,雖然台灣上市櫃,少見新經濟(New Economy)企業,但年來台灣的新創萬箭齊發,也紛紛尋求台灣以外的市場IPO(初次上市)。什麼是創新?就是解決終端客戶未被滿足的需求,亦即unmet-needs。在新創募資的項目中,最近有一家新創公司創下傳奇,它募得近1,000萬美元,婉拒創投參與,大部份為自然人投資,為什麼在疫情盛行的資本市場寒冬,受到如此追捧呢?因為它開發用矽積技術,開發出中遠紅外光的光源和接收器,造價為現有化合物半導體技術的十分之一,而且是台灣的原生技術。它向投資者宣示,此一前瞻技術可以大大地滿足unmet-needs的檢測和感測市場,有遠見的投資者,便可以想像出「未被滿足的需求」,經由技術團隊的研究,確實有機會開發出來,包括基因定位、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偵測、車用駕駛者生理訊號的偵測等。

不只在新創產業,對上市公司Unmet needs的威力依舊強大。太空產業被預估到2040年,產值將達1兆美金,現有技術有個瓶頸,就是火箭來回天空和地表,溫度會急凍急升、忽冷忽熱,致目前線束會出現接觸不良情況,台灣有一家公司聽到這個需求,第一時間投入研發,才驚覺自身的線束技術,竟然可以設計出一款用於適應忽冷忽熱環境,也因此打入了太空產業。

對台灣的生技業何嘗不然?是不是應該思考如何用unmet needs翻轉已呈僵化的產業呢?現有台灣的產官學研,並沒有應用產業思維一氣打通。台灣學研單位的研究者,有巨大能量做技術研究,但離市場太遠,向科技部申請計畫,金額不高,又要應付大量不專業的績效指標(KPI)的評比。另一方面,醫生最懂病患需求,但考核KPI的是期刊點數,至於救死扶傷以及和學研串接,並非其關切重點。如何一條龍地打通上下環節,攸關生技產業能否蓬勃發展的核心關鍵。

有效流程的先後順序應是,首先找到市場未被滿足的需求(unmet needs),其次估算資本投資及可能報酬率(angel cash);再來是尋求學研單位可匹配的技術(research & technology);最後才是技術發展和生產的難度(development & manufacturing)。

至於由誰來提出unmet needs呢?以國內生技領域分類,假設是30個類別,則每個產業分類每年提出3個有龐大市場商機,但目前未被滿足的需求,總共90個需求(當然可能重覆),再由30個產業分類和有經驗的新創公司代表,共同投票。每年選出5~10個unmet-needs,種子/天使輪資金來自國發基金(每年台積電公司的股息約160億元)和私募或創投基金以一定配比,成立研究型態的基金。初選到的項目依排名比重,進行投資金額分配,再由分配金額向學術界(或業界),尋求提案(call for proposal),相對得案的單位,還需結合可以提供有發展潛力的人員,一起搭配。如此一來,獲得投資的,不只是有資本,當初提出unmet-needs單位會指派人才、設備及場域,並成立公司籌備處,參與者皆有正常的股權配比。

這套由市場需求反推、資金支持,找對接技術的做法,依執行有效性評估,選擇一年一推或二推,絕對可以在「保密性」、「效率性」及「可成功性」增加國際競爭優勢。若第一階段順利,原來提供資本的公司可取得優先的投資權,則可增加投資的報酬率。如此一來,生技產業才會有亮麗的前景,一步一腳印,才能和半導體、電子資訊業,並列為引擎產業。


►資料來源: https://view.ctee.com.tw/technology/33928.html  

出處 工商時報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