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生技製藥專家、前羅氏製藥全球技術營運總裁楊育民表示,細胞治療當前最大挑戰在於價格過高,生產流程也過於冗長。台灣應善用製造標準化強項,努力將細胞治療成本由20萬美元(約新台幣570萬元)降至1萬美元(約新台幣28萬元)以下。
楊育民並指出,自從SARS爆發以來,每六年就會出現一波較大的疫情,為了健康安全、國家安全和經濟安全,台灣應該把握時間建立疫苗、抗毒藥物、檢測及公衛系統的基礎。尤其是mRNA技術平台,在後續四、五年內台灣應建立mRNA供應鏈,在承平時期以mRNA技術投入癌症藥物的開發,一旦爆發新疫情時,才有足夠的基礎轉做mRNA疫苗。
楊育民日前獲國泰綜合證券邀請,以「新冠危機啟發的創新生物製造科技產業大方向」為題發表線上演說。他表示,全球⽣物製藥業2022年的產值估計超過1兆美元,且每年仍維持6.5%的成長,這是國家經濟發展之必要焦點。這1兆美元的產值中,有1,200億美元由CDMO(委託開發與製造)所貢獻,CDMO的年複合成長率為7.3%。
楊育民強調,全球生技產業在COVID-19疫情的帶動下,疫苗及藥物過去兩年發展速度非常快。目前生技產業正處於完美的風暴和跳躍式平衡的年代,這意謂著許多新興科技同時出現,將生技產業帶到一個新的發展境界。
隨著mRNA疫苗的問世,以及細胞治療世代即將到來,他認為,生技醫藥的製造管制(CMC)流程愈來愈複雜,製造端占一項藥品的成本將由過去的20%提高到80%,西方國家已出現不少生技專業製造廠,台灣此時發展CDMO(委託開發與製造)廠正是很好的機會。
針對mRNA技術平台的開發,楊育民也強調,mRNA技術重要性是其快速的特性,這是一種化學合成技術,關鍵技術In Vitro Transcription(IVT,體外轉錄)與Lipid Nano Particles(LNP,固體脂質納米粒)都適合台灣來發展。
楊育民表示,台灣若要發展細胞治療產業,從試劑、質粒(plasmids)、病毒載體、新一代全自動細胞處理系統、製造技術,到檢測技術,每一環節都能創造很大的產值。不過目前細胞治療發展也有許多問題, 包括產品成本太高、製造時間太長等,主要是目前細胞治療發展以臨床研發掛帥,製程和檢測技術多是匆忙開發的。
他認為,目前國際上每項細胞治療技術成本約20萬美元,台灣目前有許多自體細胞治療公司,彼此之間應該努力建立各個流程規格一致化,善用製造的強項,未來十年內應有機會讓細胞治療成本降至3萬美元甚至1萬美元以下。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6162309?from=udn-relatednews_ch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