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亞洲生技論壇27日登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山中伸彌教授發表「可負擔的iPS細胞」的演講成為關注焦點,凸顯台灣加速異體細胞應用發展、鬆綁學研界限制的重要性,而生物標誌(Biomarker)可精準篩選受試者,大舉降低臨床費用,提高藥品上市機會,台灣藥廠應改變思維,新藥應尋找有強度學研單位往更早期發展,獲取更多利潤,在國際競爭成為可能。
2022亞洲生技論壇27日開幕,首場論壇特地邀請到發現iPSC(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而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以「可負擔的iPS細胞」為題,介紹他所帶領的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基金會(CiRA Foundation),如何透過三種不同的策略降低iPSC的價格,從學術殿堂走向商化、最終成為平民也能負擔得起的療法。
山中伸彌即是CiRA的創辦人,CiRA基金會的前身就是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CiRA),是推動日本iPS細胞尖端研究的核心重鎮。CiRA基金會正透過三項策略來推廣iPSC療法普及化,一、建立HLA haplobank異體細胞庫,二、透過CRISPR/Cas9基因體編輯,剔除可能引起異體細胞移植排斥反應的三種生物標誌,三、利用患者自己的細胞,提供客製化iPS細胞療法的「my iPS」計畫。
不過,iPS細胞過去十年沒能進入臨床應用,主要是成本太高,近三年技術大突破,預期2025年有機會在醫院實際應用。目前陽明交通大學已經成為「my iPS」計畫的國際合作夥伴。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表示,山中伸彌的演講凸顯了利用異體應用降低細胞治療,凸顯台灣應該加速異體細胞發展,以及鬆綁學研界,目前台灣公立大學醫學院 不能成立公司,應進行法規修改,讓公益與營利結合,加速發展創新生醫技術的重要性。近幾年國際臨床方法有很大調整,以平台進行臨床試驗,精準數據放進來,少數試驗可以產生很多不同結果,但台灣現在臨床試驗方式還是偏重傳統,應該要趕快追上來。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則表示,隨著科技發展可以知道藥物標的、結構等更多資訊,更快知道基因組成,找到生物標誌(Biomarker)能,更精準篩選受試者,就能大幅降低臨床試驗收案數,他舉例,之前GSK進行12人臨床試驗,但12人是從1200人甚至12000人先篩選,透過篩檢把不適當篩掉,臨床費用可以降到很便宜,百分百有效的藥物可能就連美國FDA都會要你趕快申請藥證,也不用花大把資源鋪通路,因為大家搶著要。
台灣藥廠過去考量臨床試驗花費龐大,常常早期就授權出去,吳忠勳說,現在應改變思維,隨著工具增加應該更積極,要應尋找有強度學研單位,在更早期去設計臨床試驗,投資開發可以往早期走,有機會獲取更多利潤,在國際競爭成為可能。
►資料來源: http://www.investor.com.tw/onlineNews/NewsContent.asp?articleNo=14202207270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