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食藥署:援引RWE 加速抗生素藥證審核
內容

「有效抗生素缺乏的情況下,醫師只能把現有抗生素合併使用,少了最好的武器,為了救活患者,用次等武器也要戰到最後。」臨床感染症醫師疾呼,國外上市已久的抗生素藥物,安全性有效性都獲得證實,應加速藥證取得引進台灣,充實國內的抗生素治療武器。食藥署指出,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援引回溯性真實世界數據,產出真實世界證據(RWE)等方式,證實安全與有效性,都可作藥物許可證審核依據。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奇美醫院感染症研究室主持人莊銀清曾主導數個抗生素抗藥性研究計畫,廣泛搜集不同細菌菌種進行敏感性試驗。據他觀察,不少細菌已對市面上的抗生素新藥產生抗藥性;轉而投以行之有年的既有藥物,反而看見制衡效果。

莊銀清解釋,抗生素新藥分為兩大類,除了全新化學成分的新藥,亦有既有成分經改良、調整,再次上市的藥物。他指出,部分抗生素因受限於發明當時的技術問題,導致副作用過大而被醫藥界放棄;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老藥可以更精緻、去蕪存菁,降低副作用並移除有害成分,再度進到市面上,救治患者。」

莊銀清舉例,過去抗生素「多黏菌素B(Polymyxin B)」腎毒性高且具有內外毒素,故不建議用於靜脈注射方式給藥,然國際上已有原料藥廠將其優化,除大幅降低腎毒性外,也符合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對於靜脈注射給藥方式有關內外毒素的嚴苛法規要求,進而重新上市,且已在國外使用多年。然而,類似藥物若要引進國內,卻必須重新申請藥證。

莊銀清表示,若藥物許可證的審查比照全新的藥物,或須進行高達百人以上規模的臨床試驗,且必須隨機分配為標準組及試驗組;感染症患者常是多重抗藥性感染、病情複雜,加上臨床試驗設有排除條件,符合資格的患者少之又少。在一項曾經登上國際期刊的創傷弧菌感染症研究中,莊銀清發現患者若使用米諾環素(Minocycline)針劑合併第三代頭孢菌素治療,死亡率可降低九成。然而,對患者猶如救命藥的米諾環素針劑,也曾一度因為難以取得藥證,而在台灣消聲匿跡。

「有些抗生素表面上是新藥,其實只是改良的舊藥,藥證審核應該根據現實狀況調整。」莊銀清呼籲,國際既有抗生素藥物應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比照新藥進行臨床試驗並不合理,「否則這些藥夾在法規中間,臨床醫師須要使用卻無法取得。」特別是不少抗生素藥物名列國際指引,台灣卻遲未取得藥證,對病人而言是一大損失。

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玫甄則表示,他國已核准上市的藥物,引進國內時可採取「加速審查機制」,最快可將核發藥物許可證的時間,由一般藥品平均的三百六十天縮短至一百八十天。黃玫甄也說,食藥署藥品組與財團法人醫藥品查驗中心(CDE)共同設有新藥審核的諮詢輔導機制,廠商可根據個別藥品提出需求討論,並且保有彈性,包括「縮小臨床試驗規模」、「援引回溯性真實世界數據」等變通方式,只要能夠佐證該藥物確實具有療效,且安全無虞,都可作為藥物許可證審核依據。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6744631
出處 聯合報/林琮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