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中國疫情引發退燒藥荒 王必勝:台灣原料藥儲備足
內容

中國COVID-19疫情升溫引發藥荒,指揮官王必勝今天說,中國可能較缺乏乙醯胺酚、布洛芬等成份的感冒退燒藥,這兩種藥國內共約有3.7個月的用量,原料藥庫存充足,但已請藥廠擴增儲備原料藥來源防範未然。

中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升溫,各地出現囤積搶購退燒藥、感冒藥等風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觀察中國較缺乏的藥物,可能為普拿疼成份的解熱鎮痛劑,即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

王必勝指出,乙醯胺酚在台灣的有效許可藥證共77張,其中47張持續生產,目前庫存5400萬顆,每個月平均用量約2000萬顆,換算還有2.7個月健保用量;原料藥則有10.6個月健保用量,看來充足。

他進一步說明,退燒藥品項多種,以另外一種布洛芬(Ibuprofen)成份為例,國內有效藥證許可證14張,其中9張持續生產,目前庫存約91萬顆(約1個月供應量),原料藥估可生產450萬顆、約5個月供應量。

因應中國疫情變化,王必勝強調會特別注意相關藥品使用量、有無人收購等,也將請藥師公會建立監控機制,且由於台灣原料藥有5成仰賴中國進口,為避免中國原料藥供貨不穩定,已請藥廠新增其他國家原料來源並做儲備,會持續滾動式檢討。

台灣原料藥近5成中國進口 協調業界增加其他來源
中國COVID-19疫情升溫,當地搶藥風潮擾亂全球供應鏈,台灣近5成原料藥仰賴中國進口,若中國暫停輸出將嚴重衝擊。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今天說,除進行監控,並新增其他來源。

中國疫情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升溫,民眾瘋搶退燒、止痛、感冒藥等囤積自保,多地傳出缺藥,加上歐美等國的流感疫情,對這類藥品的需求大增,全球缺藥危機一觸即發。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王必勝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將請藥房通路建立藥品用量監控機制,且為避免中國原料藥供貨不穩定,影響台灣藥品製造及供應,已請國內製藥產業新增其他國家原料來源,並做儲備。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藥品組科長林邦德告訴中央社記者,粗估台灣近5成原料藥自中國進口,在2019年COVID-19疫情剛爆發時,中國也曾一度出貨短缺。

林邦德表示,當時立即和國內製藥公、協會溝通,尤其以中國為單一來源者,要儘快尋找其他進口來源,例如印度、法國、義大利等都是原料藥大國。

至於在查驗登記上若要新增原料來源,食藥署給予業者優先登記。林邦德說,透過簡化查證程序、法規鬆綁等,便於廠商增加來源和庫存,廠商多半都已有準備,儲存量趨近6個月時就先下單,短期內應該不會有太大問題。

林邦德也提到,國內設有缺藥通報系統,廠商若發現無法供應,半年前就要通知食藥署,以及受到影響的供貨醫療端,啟動協調機制尋找替代藥品,另外還有專案製造、專案輸入等方式可紓解需求。

林邦德坦言,中國供貨不穩,甚至會臨時取消訂單,廠商也都心裡有數,大部分提早下單、增加庫存或找其他來源;缺藥是全球性問題,食藥署持續掌握並公布各國核准的原料藥種類,廠商上網即可看到。

由於更換原料藥來源恐增加藥品製造成本,也將影響健保藥價。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李伯璋以簡訊回覆指出,目前依藥物支付標準,廠商如果有成本增加問題,可正式行文檢附成本資料跟健保署溝通,將重新評估調整價格。




►資料來源: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12150305.aspx

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12150309.aspx
出處 中央社/沈佩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