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健保新藥給付 執行率不及格
內容 衛福部健保署每年編列「健保新藥」的預算,去年執行率恐將創下史上新低紀錄。去年8月下旬,台灣癌症基金會等多個罕病團體召開記者會,指出健保新藥預算編了22.68億元,但是直至第2季結束,新藥預算僅用0.86億元,預期去年度新藥預算執行率很難突破10%。

此外,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也在12月5日舉行「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之現況與展望」公聽會,在場八個醫院協會代表抨擊,國內新藥及醫療新科技納入健保給付額度過低,健保支出占GDP比重嚴重落後先進國家標準。

對此,衛福部長薛瑞元回應,健保過去一直定期檢討,此問題或是新的檢討契機,衛福部會持續與各界溝通。至於健保總額要不要更動,涉及修法,只要社會有足夠共識就可以推動;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健保新藥預算,需要一步步解決。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生醫產業、本土新藥上市,迄今產官學研投入研究、開發新藥金額已數千億元,生醫產業總市值也達到約1.5兆元。但諷刺的是,政府鼓勵台灣產業界開發新藥,迄今多項產品開花結果,但健保署每年編列的預算僅二、三十億元,今年上半年執行的金額更不到1億元,真正給付本土新藥的部分更少。業界質疑,多年來這些沒執行完的預算結餘款都去哪了?

事實上,自從健保給付新藥預算編列以來,其執行率一直很難突破10%,罕病團體召開記者會的四個月後,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近日回應本報指出,「健保署至今未做任何改善與回應,罕病團體仍不知原因為何」。

陽明交大藥物科學院院長、台灣首任食品藥物管理局(TFDA)康照洲推測:「應該是共同擬定會議專家們不認同罕病團體的計價方式,但是他們又不願意公開自己版本的計價方式」。

前健保局總經理張鴻仁則認為,健保新藥預算編列了多少金額,就應該好好執行,但他認為這還不是最大問題,張鴻仁點出更嚴重的困境,台灣健保總額給新藥預算過低,「歸根究底是大水庫的水量太少」。全世界已開發國家醫療支出年年成長,經濟暨合作開發組織(OECD)國家平均12.6%,亞洲鄰國日本為11%,南韓也有7.6%,但台灣醫療支出占GDP比重僅6.6%,多年來一直未成長。

張鴻仁強調,人口老化愈來愈嚴重,加上醫療科技發達,富裕國家醫療支出高於GDP的成長,「這是全世界理所當然的趨勢,唯有台灣過去20年來健保總預算不僅未增加,而且距全民醫療需求的空缺愈來愈大」。

陽明交通大學教授周穎政直言,台灣自詡醫療服務、健康照護體系世界第一,但是因為醫療保健占GDP比重僅有6.6%,包括新生兒死亡率、過去20年國人平均餘命、急性心肌梗塞住院後30天及一年死亡率,或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存活率等指標,均落後日本、南韓及新加坡等亞洲國家。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台灣醫療體系未來應加速走向智能化、數位化的智慧醫療,若政府繼續從成本角度制定健保預算,未來再也沒有任何一家生技藥廠及科技公司願意投資醫療創新。

生醫最後一哩 期待搬開路障

蔡總統幾年前曾大聲疾呼,要支持生醫產業發展完成最後一哩路。生醫產業的最後一哩路是什麼?有人說是力拚海外市場,也有人說是仰賴國內醫院大力支持採購。

但是上述兩條道路至今無法走通,重要的關鍵之一是台灣的健保體系,因為政府對於本土新藥及新科技發展吝於給付合理價格,讓國際市場對台灣生醫產品同樣比照低價辦理;台灣的醫院也因健保給付過低,因此對於採購本土新藥與創新技術興趣缺缺,生醫業者到了海外想拓展市場,他國醫院問:「你們台灣的醫院都不採購了,為什麼我們要採購?」

面對健保給付過低的問題,生醫業者有苦難言,健保署每月召開共擬會議,拍板決定業者申報的醫藥品價格,且每年健保核價都會變動,業者擔心萬一說出讓某些專家不開心的話,隔年健保核價恐會面臨「秋後算帳」。

曾經有一家生技公司為了新藥申請健保核價而參加「共擬會議」,竟有某醫師專家在會中說出「你們靠股票就可以賺錢了,不需要給太高的健保藥價」。

前衛福部次長、陽明交大兼任教授李玉春認為,台灣新藥審查機制不夠完善,建議以精準給付觀念去管理藥品納保,建立事後評估機制,檢討納保藥物的使用情形。她認為,就整個審查歷程都沒有一定的基準,造成藥界與共擬會委員難以達成共識,如何透過制度性的改善,才能避免繼續衝擊生醫產業發展。



►資料來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6882089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6882093

出處 經濟日報/謝柏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