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策略行銷/神隆製藥挑戰高門檻 超越競爭者
內容

這幾年,台灣生技業成為當紅炸子雞,背後的努力與辛苦很難想像,台灣神隆就是最好的例子。

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抗癌原料藥供應廠,也是台灣生技製藥產業中,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台灣神隆其實經歷過八年虧損,因致力於長期創新和轉型,不專注於短期利益的經營理念,終能突破瓶頸、在動盪經營環境中生存下來。

台灣神隆製藥總經理暨執行長馬海怡日前於天下論壇中指出,製藥產業是一個嚴格管理來源的行業,所有產品上市前,若想改變生產製程或原料,都要經過各國當地的衛生署或醫藥管理局核准,才能更動和上市;製藥業必須面對各式各樣的法規,企業的創新與轉型成為一項艱鉅的挑戰。

創立於1997年的台灣神隆,剛起步即擁有統一集團、國發基金、台糖、兆豐銀行等法人股東;當時的神隆,首先選擇進攻最嚴格的市場,製作學名藥所需要的原料藥。

做第一也做唯一

馬海怡解釋,所謂的學名藥,指原廠藥的專利到期後,其他合格藥廠可生產和原廠品質相同的藥品。

因為,當人口老化,各式各樣疾病愈來愈多,各國政府對醫療保健費用負擔沈重,若只購買原廠藥過於昂貴,也容易形成壟斷,所以各國推行學名藥的政策不遺餘力。

她認為,學名藥屬於可長期發展且不會萎縮的市場,加上現代人在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下,容易出現許多文明病,需要例如抗癌症或抗憂鬱症、肥胖症、老人癡呆症等中樞神經系統相關原料藥;因此,神隆訂出清楚的競爭策略,選擇開發學名藥需要的原料藥,專門投入這類既是市場需要且高門檻的藥品。

神隆產品策略主張「不只要做第一,而且要做唯一」,成立時即預估八年後才會轉虧為盈。馬海怡回憶,有些股東認為神隆只會花錢卻不會賺錢,「八年後他們終於了解,這是high entry level(高門檻),當你進去後就很難被取代。」

台灣神隆已走超過15個年頭,她說,經過八年的虧損,如果當初訂定的產品策略不對,公司不可能繼續存活,如今神隆不但擺脫虧損,股票也已經上市,證明當初訂的商業模式是對的。

提供一站式服務

馬海怡提到,對很多產業而言,所謂「即將看到結果」的時間,往往是六個月之內,可是對製藥業來說,研發製程卻可能十年後才能上市看到結果,因此十年前就必須訂出清楚的經營策略;如果逼近十年,才發現當初想法和走的路是錯的,就等於做了十年虛工,可見決策的重要。

在神隆內部,短期營運計畫約五到十年,長期計畫甚至拉至15年,所以對於產業上下游必須有一定的了解。「我們的經營團隊一直在思考,要如何確定現在的決策於十年、甚至15年後依然是對的。」如何防止15年後才發現判斷錯誤?她指出,台灣神隆注重兩項策略,一是技術,二是商業模式。

技術方面,神隆推出產品第一代製程時,就必須緊接著第二代製程開發,製程開發好壞會決定市場占有率,更會影響生產效率;兩代藥品中間可能相差七至八年的時間,但仍要有所準備,否則容易被競爭者超越。

另外,過去許多客戶買了神隆的原料藥後,會請代工廠或由自己工廠做成針劑,神隆因生產設備、技術和下游廠商完全不同,難以提供客戶「一站式」服務。

五年前神隆開始進行商業模式轉型,培養人才了解製程技術,思考整合上下游,跨足下游針劑領域,提供一站式服務。

培育高質量人才

栽培人才是企業轉型的競爭籌碼,也是公司長期的策略和需求。馬海怡表示,神隆創立之始,聘用第一位員工就已開始思考接班人策略,她設計出一系列的「神隆EMBA課程」讓員工參加;第一期畢業的員工,現在都已是神隆高階主管。

去(2013)年發生日月光廢水污染事件,讓台灣神隆更加清楚,製藥業遵守優良生產規範(GMP),以及嚴格的品質要求和環保管理,是進入高規格市場的基本門票,也才可能吸引高品質客戶合作。

她說,一旦客戶查廠,若發現工廠的環境健康安全(EHS)、環保系統不合格,甚至無法證明公司沒有侵犯其他廠商的專利,必定不會購買神隆的產品;當客戶要從全球千家藥廠選一家合作,相信堅持在高標準的環保條件,與好的品質管理系統下生產藥品的廠商,必定能獲得青睞。

製藥業必須長期經營和投資,台灣神隆製藥不畏虧損,嘗試創新轉型,堅持下去的精神,也成為期望進行轉型,保有競爭力的企業很好的典範。

出處 經濟日報╱何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