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專家觀點/藥廠專利到期 忙娶帶財媳婦
內容

2014年生技股因業內與業外連續事件而元氣大傷,但反觀全球新藥開發,不僅在癌症治療上有重大突破、大藥廠與生技公司之間的共同合作開發金額更大增23%,衝向530億美金高峰,加上美國FDA的法規支持,與藥廠併購的利多,刺激全球資金大量湧入生技領域,也創造那斯達克生技NBI指數連續三年強占鰲頭,把其他科技傳產類股指數遠拋在後。

股市表現雖然是國家的經濟櫥窗,但是對於新藥開發而言,股市資金的流動只是參考數字之一而已,代表的是「金融業」對生技的冷熱度,這些市場數字容易受到其他金融因素而變動,如金融危機、利率升息、資金成本過高等,影響資金進出生技股市;而製藥業內的共同開發或授權交易數字才是真正藥物開發的晴雨表,類似「採購者經理指數」,屬於產業內實質面的參考數字;2012年到2017年是大藥廠暢銷藥專利到期,營收大減的危險區間,大藥廠被迫必須趕快「娶進會幫忙賺錢的媳婦」,因此近幾年授權活動十分熱絡。

我們從近幾年的交易數字可獲得驗證;2012年全球藥物授權交易金額為381.8億美金,2013年為430.5億美元,2014年則更大幅躍升到531.4億美元,成長23%。可見大藥廠求藥若渴,而且還很渴。

主要原因如前段所述,而未來會如何呢?以數字來分析,2012年為大藥廠暢銷藥專利到期,營收大降的高峰年,根據EvaluatePharma 2014年的報告,2012年大藥廠因專利到期而下降的營收達7%,而2014到2015年則預測下降6%,一直要到2017年危機才會較獲得緩解,回到每年3%的下滑水平,可見在2017年之前還有黃金授權機會可把握,即使過了黃金期,好藥仍有出頭機會,只是授權較容易受到拖延而已。

如果再仔細分析每年新藥授權交易內容,就會發現臨床一期二期的交易案件比例相當高;蓋因早期案件交易金額低,大藥廠多以試試看的心態先簽下合作開發權,以阻斷其他藥廠機會,而交易支付金額採milestone payment或選擇權的交易方式,即按照臨床完工程度付款,愈晚期支付款愈高,萬一早期臨床失敗,頂多只損失共同開發金而已,而這筆研發經費本來就該花的,對大藥廠而言風險不高,但對台灣公司而言,則是一個很不錯的國際合作機會,自己生出來的女兒,送到國外接受專業培養,不也很好嗎?出人頭地的機會也許更高呢。

當然台灣也須要完成更多跑完全壘,由開發到完成臨床三期,成功拿到國際藥證的原研藥,我們需要這樣的一手經驗,才能建立國家價值;但是對於大部分資金有限的小生技公司而言,完成臨床一期或二期即可授權出去,即使一二期授權金較低,但也有上千萬美金,只要產品線規劃完善,正中市場所需,小公司也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利。

事實上台灣早期授權,由國際夥伴完成臨床,台灣躺著睡覺賺錢的聰明案例至少就有二個,最膾炙人口的就是中橡授與Genzyme的龐貝氏症藥物 Myozyme。中橡早年投資100萬美金,該藥2009銷售額3.25億美元,貢獻中橡每年數億台幣,隨著近年銷售額在大藥廠的全力衝刺下,營收愈高,中橡權利金分潤就愈高。

另一案例是寶齡早年授與美國Keryx公司的洗腎藥Zerenex,Keryx與日本夥伴共同完成全球24個臨床驗證,可降低對Amgen暢銷藥紅血球生成素的依賴,EvaluatePharma預估Zerenex 2018年營收可達3.9億美元.台灣類似的早期授權合作案,正在臨床進行中的藥物還很多。

早期案件的交易金額高低則與其「技術高低」有相當大的關係,一分錢一分貨;故台灣公司只要技術有潛力,能符合大藥廠所需,臨床的早晚期並不是主要授權因素,不過數據的充分提供和嚴謹度是台灣公司必須努力達到的要求。

對一般投資者來說,可加強生技法規、產業與科技知識,廣讀國內外資訊,如同投資電子股般的努力作功課,找到好標的,避免投機性的大買大賣,隨每家生技公司的進展給與合理的市值期待,協助產業專心發展,相信台灣生技股市也會順利與國際接軌,吸引國際分析師評估我們的好公司,創造生技從業人員、投資者與政府三贏局面。

(作者是前生技中心副研究員、《生技投資聖經》作者羅敏菁)

出處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