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楊育民:未來10年台生技機會多,需建生態系統
內容

國際生技業大老楊育民6日表示,全球大藥廠老化以致研發能量降低、新藥的藥價壓力持續與研發臨床費用高,都是台灣的機會,但前提是要創造出能與舊金山、波士頓看齊的創新生技生態系統(Eco System),且政府應要有勇氣聚焦國家資源,重點培訓幾家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大學,並建立透明興利的技轉法規,創造雙贏。

楊育民今日是在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以「生技產業之未來和其生態系統文化」,發表專題演講。他先以未來10年後的全球生技產業作為破題,他認為,10年後的生技產業趨勢包括產業合併、尖端新藥、基因療法/細胞療法/幹細胞的多樣產品上市,甚至可能有RNA藥品,使人類終於有機會征服癌症。

但對產業更重要的發展趨勢在於,大藥廠老化研發能量減低,加速取代的是矽谷/波士頓型的中小研發創新公司興起,他認為,這也將導致大藥廠研發模式的改變,開始發現(Discovery)外部的前期研發,從外買進。

他認為,未來10年生技業不變的,包括美國至少還能在10年內穩坐全球第一;而藥品安全性、質量及療效,仍是第一要件;單株抗體還是生技界研發的主流等。但更值得關注的,則是如人口老化導致醫療支出高漲的社會問題、大藥廠營運越來越複雜及研發模式的改變、新的好藥還是太貴,特別是臨床費用高等;當然,這些都會是台灣的機會。

他認為,台灣如果要學習創新的生技生態系統,舊金山及波士頓的模式最值得學習,也才能與鄰近的新加坡、上海等地競爭,而台灣雖然不可能創造出像是MERCK這麼大的公司,但卻可以創造幾百個3、40人的中小型公司,特別是台灣擁有世界級大學、為數眾多的大學畢業生;很好的生物化學藥物工程研發能力、政府的用心培植及台灣人做事的敏捷及衝勁等,需要的只是創造出可與舊金山、波士頓較勁的生技生態與文化。

他表示,這樣的生態文化需要投資者、創業者、產業、大學、政府、社區、民眾、民意代表、媒體與意見領袖等的相互愛惜,並有透明興利的技轉法規、公平文明雙贏的行為,且不僅需要鼓勵研發創新、更要讓產業有冒險犯難的精神,還要瞭解經營風險,接受失敗,同時要能讓成功者接受獎勵,而不是不准科學家賺錢。

他也認為,台灣發展生技產業,要做的不是「大」,而是「偉大」,要有能把新藥造福群眾、擴大的使命感,若此,將必須要有長遠的眼光,且民間、政府與跟媒體也須給予時間和空間、並要有跨越政治組織界線合作的胸懷,以此建立一個強大的創新生態系統。

他說,政府要有勇氣聚焦國家資源,如扶植5-10家能與世界比擬在生技新藥前期研發能量充足的大學,作為生技創新引擎,其他大學則再進行中後段的分工,以BioCEO的觀念積極管理我們的集體投資組合及生物技術生態系統,以此觀點看來,台灣是有能力、毅力打造出全球生技生態系統。

出處 MoneyDJ新聞/蕭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