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昨(26)日表示,生醫產業投資風險高、期程長,政府基金應該主動出擊尋找投資案件,再配合民間企業的布局主動跨出台灣,官民合作進軍國際市場。
經濟日報昨天主辦「2018生技論壇:生醫產業大投資」,吳政忠發表致詞。
吳政忠指出,經濟日報每年都會舉辦生技論壇,近年來,他都會匯集論壇的意見或建議,給政府作為生技產業的施政建議。本論壇由永豐餘及尖端醫協辦。
吳政忠說,從資金面來說,以國發基金為首的政府基金與民間一起努力,找該投資的標的,早期投入、長期投資,這也是政府基金的責任。
吳政忠同時建議,國發基金須主動尋找需要資金的民間企業,一起攜手前進國際,如此一來,將會對台灣生技業發展非常有幫助。
吳政忠說,台灣過去30年在資通訊(ICT)產業布局很成功,未來生醫產業也是重點。
其中,ICT與生醫的整合,是國際趨勢,如微軟、Google等大廠也在找這樣的新機會與藍海。
未來,台灣只要官民攜手,一定能創造利基。
對於生醫產業投資,吳政忠表示,生醫與科技的投資邏輯不同,生醫風險較高、期程更長,一般而言,電子業投資周期大約是五到七年,而生醫產業中的新藥開發則是10到12年,更重要的是,新藥開發還不一定成功,因此投資生技產業必須眼睛放亮、信心拉長,官民一起合作,必能開花結果。
他說,生醫產業是「5+2產業創新計畫」之一,政府非常重視,為發展產業,今年起從人才、技術、法規、資金等相關法規都有鬆綁。
資金補助方面,金管會、財政部、經濟部等今年踏出第一步參與跨部會的會議,如今年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就有金管會、財政部一起來參加。
吳政忠強調,今年官方針對生技等創新產業的投資規範,也持續鬆綁,如大舉縮短工業局科技事業核准函審查時程,也放寬了大股東集保規定,都為生技產業投資法規推進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