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專家觀點/生技業策略 謹記以終為始
內容

三國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當年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給了劉備一篇《隆中對》,分析天下大勢,說明未來如何「成霸業、興漢室」。諸葛亮是史上最偉大的策略家,而《隆中對》就像是一份建國企劃書。諸葛亮有清晰的目標、具體的策略,再去招兵買馬、找資源,最助劉備稱帝。這樣的策略,要言之就是「以終為始」,企業經營或可作如是觀。

投資生技多年,常有人來找我一起投資、開發產品,或問我生技公司如何經營,希望我給些建議。我認為,在進行生技公司的經營與投資之前,有幾個觀念必須先行,而其中第一觀念就是「以終為始」:須先有清晰的策略、目標,再來思考執行的細節,並按部就班的向前推進。

最近,有一位國際大藥廠出身的優秀科學家,邀請我投資他的新創公司。這位科學家擁有當前熱門的抗癌候選藥物平台,所共事的人都是諾貝爾獎等級的大學者,科研成果斐然,研究開發新藥的能力應無庸置疑。

我聽完他的簡報,問他「你想要做什麼適應症?」他給了一個答案,我問他說「這個位置,會不會太擠了?」(即紅海市場)他似乎同意我的想法,又說,臨床一期可以試驗大多數的實體腫瘤。我回他說,初創公司不能用散彈打鳥的策略,必須先聚焦。他則說,我們做到二期就會授權出去給大藥廠,三期不會自己做。我便問他「你怎麼肯定大藥廠一定會跟你買?」經這一問,他愣住了。

我對這位科學家說,我現在就是用「買家的思維」,即國際大公司的思維,來看你的產品。你的產品除了技術含量要高,還要相對有市場感,產品才有價值。這個「市場感」,在規劃臨床一期前就應該清楚,進一步說,藥品開發所規劃的方向,必須符合市場需求,才有上市甚至大賣的機會。

前此,有另一位科學家來找我,他手上有三個產品技術,各有優劣勢,第一個風險低、速度快,可帶入早期營收,第二個風險較大,但頗具潛力,第三個極為創新,有重磅藥物的潛力。因此,他希望再募資1,000萬美元,將這些產品推進臨床。我就問他,如果他現在只能募到300萬美元,他要怎麼做?他為之語塞。顯見,他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

我看出,這位科學家對第三個產品最有信心,我就問他,為何不捨棄其他兩個產品,只做第三個?他說,第三個仍在早期,開發時程太長,恐投資者無法等待。聽完他的說法,我感受到這位科學家在現實與理想中拉扯,顧此失彼、不知所措。因此也定不出目標與策略,當然,也找不到對的投資者。

多年來,我發現,台灣生技公司,尤其是初創公司多有上述兩個科學家的問題,一開始亂槍打鳥、策略混亂,再來盲目找錢,公司也被扼殺,殊為可惜。

以終為始,更白話的說,「市場」是唯一的目標。生技這一行是科學為起點,而商業才是終點。我看到許多科學家、創業家,大談理想、夢想與科學,卻忽略最重要的市場邏輯,走錯了路,幾年的徒勞,錯過了最重要的時機。

有了技術、確立了目標、搞清楚市場,公司也成立了,就得擬定策略,把各個階段的藍圖畫出來。初創公司的經營,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每個階段所需的核心人才不同,彼此間須相互尊重,組織才能在學習中成長。

生技公司初創時期,科學、商業人才並重,科研人才為主、商業規劃人才作輔,到了進入臨床階段,又需要有產程開發的人才加入,此時科研人才可以暫時退位,讓商業、策略的人來作主。每個階段,都應該不同的人出來,但總而言之,大方向就是「市場」,這就是以終為始的精神。

有人、有技術,再來就是資金的問題,前此我提到,找到對的錢才是關鍵,因此,初創公司要找股東時,最好是找具有生技方面成功經驗的投資者,這就是所謂的「對的錢」,因為對的股東所組成的董事會,還能適時給予建議,甚至發揮關鍵的作用,扮演東風的角色。

(本文是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口述)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