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沈麗娟:百憂解事件後應力推的藥品政策
內容
【沈麗娟/台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院長】
藥品從研發到新藥上市,平均需花費10年以上時間,支出台幣150億元以上的研發經費,領先他廠上市的新藥稱為原廠藥,因有專利保護,故有市場獨佔性,藥價也高。但專利期過後,同成分、同劑量、同劑型的仿製藥品就可以申請上市,稱為學名藥。學名藥的競爭往往迫使原廠藥的藥價大幅下降,尤有甚者,原藥廠股價因而受到影響的案例亦所在多有。學名藥申請上市,在台灣必須經過與原廠藥相同的藥典規格要求,從原料藥品質到最終藥品檢驗,從製造過程到藥品運送,都在規範之列。
且在民國98年以後通過審核的學名藥,都要通過與原廠藥之生體相等性之人體試驗資料 (即藥品吸收速率與吸收總量無統計上的差異)資料,也就是希望能確保學名藥與原廠藥品質及療效之一致。
世界各國政府都在倡導學名藥政策,甚至美國在FDA的官方網站,都明確希望學名藥的市場佔有率能夠達到8成以上,以降低醫療成本,方能擴大適合使用病人給付,有效運用有限醫療資源。台灣在全民健保的醫療費用節節上升,藥費給付從87年的677億元,到107年的1861億元,我們的政府更應該名正言順地推動台灣的學名藥政策,與醫界及民眾溝通,政府致力於學名藥品質的把關,特別是台灣藥廠近幾年的努力是符合國際認證藥品製造品質保證,遠比一些從東歐或非洲等地來的進口藥品質更值得信賴。
以這次的「百憂解」原廠藥退出台灣市場的事件來說,國內有超過10家藥廠生產此學名藥,我們的醫藥人員應該要有信心告訴病人,轉換之學名藥有一樣的品質及療效,過去此成分的學名藥在市場的佔比依健保署統計是76%,目前市場上百憂解也僅剩下24%的市場,百憂解退出台灣市場,還有其他相同的學名藥可使用,實在是沒有必要僅因媒體報導,卻未能釐清事實真相,而造成病人的恐慌。
我們怕的是,因這幾年的藥品支出目標制(DET)一味的調降所有藥品價格,如果連台灣學名藥廠都撐不下去,未來民眾才會真正面臨無藥可用的情況。
健保署應該檢討藥品給付政策,如果百憂解和其他學名藥相等品質及療效,為何要繼續給付原廠藥較高的藥價?是否有盡到為健保醫療費用把關的責任?健保資源有限,不該陷入原廠藥的迷思,建議衛福部應該協調食藥署與健保署,對於國家推動學名藥政策要有一致的方向及策略。
健保署此次說明中,對於「藥價差」一事,也提出確實數據說明,如「脈優」5 毫克目前健保支付價格是5元,醫院診所單價1.91-4.51元,其中的藥價差最多為3.09元,也就是在某些醫院以打4折的藥價進貨,醫院可以靠藥價差來得到很高的利潤,亦即處方藥品品項及數量越多,醫院就能賺得越多,如此一來,現行實務恐將淪為醫院以病人身體健康拼經濟之制度缺陷。全民健保的給付制度不該如此,藥價差的利益應歸於全民共享,而非被某些大量採購藥品的醫院所攫取。
鄰近日本的保險給付制度,原本也有藥價差過大的現象,但近年來該國政府透過藥價差範圍縮小的規範、提高醫療專業給付等政策,已逐步緩解該國人民就醫時利益衝突的困境,連中國早在2012年將彌除「以藥養醫」列為醫改需要突破的關鍵問題,逐年試點擴大實施,皆可為我國藥品給付政策之借鑑及參考。
出處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