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細胞治療上路 將百花齊放
內容

千呼萬喚始出來,細胞治療首波申請案動起來。據了解,首波申請案中,包括義大/基亞、三總/長春藤、長庚/向榮、中醫大附醫/長聖,其中,三總進度最快,已可開始收案治療,而其他申請案也可望陸續過關,進入治療程序。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石崇良表示,4月上旬已經完成首波價格審查與建議,預期只要申請單位與衛福部確定收費方式後,即可望開始收費治療。業界預期,6月前台灣的細胞治療產業就可以動起來,商機粗估百億元。

石崇良表示,4月8日召開的細胞治療價格審查委員會議中,已給予申請醫院收費方式建議,只要申請單位確認最後收費方案細項回覆給衛福部並獲准後,就能夠開始執行治療方案,換言之,申請單位回覆的速度愈快、治療案上路的時程也就愈快。

台灣細胞治療產業商化階段,已經來到最後一關,首波申請治療案的醫院包括義大、中醫大附醫、三總與長庚,初步預估,整體治療案收費價格約當百萬元之間。另外,第二波申請審查的案件,預期在將本月開動,而有了首波案件的經驗後,第二波治療案上路的時程也將縮短。

石崇良強調,首波細胞治療案價格審查會議中,各界專家均認為,已有日本的治療價格可供參考,對急需治療的患者而言,收費的整體價格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收費方式」,這也是首波治療案審查時程較久的原因。

對於收費方式,石崇良指出,以癌症治療為例,有多個因素需要考量,譬如在正式進入療程後,癌末患者在療程中病故、沒有明顯療效、副作用太大中止治療,無論任何因素導致療程無法繼續,其收費方式該如何制定,是最關鍵的問題。

在市場規模方面,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的癌症患者高達8萬到10萬人之間,而癌末患者的比重約在一到兩成之間,若以整體治療價格百萬元粗估,癌末潛在的治療市場就逾百億元,這還不加計其他期別的癌症患者。

不過應當注意的是,當前醫院內仍無法在短時間內大量製備治療細胞,因此,執行治療案的醫院,仍須配合細胞治療培養的廠商,而廠商也正在評估治療案上路後,執行治療的收案情況,再研擬是否擴大投資產能,短期內,配合的生技公司產能尚能支應。

產官聯手 細胞治療奪得先機
細胞治療首波案件將上路,此次衛福部在面對全球產業趨勢,站在關懷患者立場、加以提振產業的用心,一改過去僅有「監管」而無建樹的作為,確實該給予掌聲。台灣搶在亞洲之前,於去年9月開放「自體細胞治療特管辦法」,讓台灣在該細胞治療技術與產業都搶得先機這,值得肯定。

台灣在去年9月以「醫療技術」開放細胞治療特管法後,未久,中國大陸官方也急起直追,研擬細胞治療開放作為,近期,大陸細胞治療應用也正式上路,甚至來台尋求技術合作,由基亞、高端等企業搶得頭香。

據悉,大陸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在今年3月29日發布「關於徵求體細胞治療臨床研究和轉化應用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發布後的兩周內要完成意見徵求,正式法規可望今年6月前上路,預期兩岸都將在今年迎來細胞治療案。

業界指出,台灣在搶先開放自體細胞治療後,將衛福部的積極輔導、推動之下,加上台灣過去在細胞培養與治療領域已經研究多年,才能在開放不到一年後,即迎來首波治療案,堪稱「產官合作」的最佳範例。

業界認為,細胞治療已經是未來趨勢,對於衛福部能因應世界潮流,開放特管法並積極推動,甚表肯定,下一步,仍在立法院裡審議的「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若於今年完成三讀,可望持續提振生醫產業動能。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