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細胞製備族群 利多來了
內容

細胞治療產業衝鋒,衛福部本月陸續核准三總、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簡稱中醫大附醫)可收案執行細胞治療,業界預期,第三家將可望由義大醫院接棒,相關細胞製備公司如基亞、長聖等可望受惠,潛在市場規模逾百億元。

三總於5月3日獲准細胞治療執行,適應症為標準治療無效的血癌,緊接著中醫大附醫也在本月15日獲得放行,針對八種四期實體癌。據悉,下一家可能獲准進行收案治療的醫院是義大,而配合的細胞製備公司基亞。

基亞16日也表示,預期不久後衛福部將查核該公司細胞製備場所,若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即可進行商業化製備。

細胞治療特管辦法去年9月上路後,三總於本月初獲得第一家細胞治療醫院資格,而中醫大附醫也在15日獲准執行。衛福部15日發函中醫大附醫,核准該院執行「實體癌第四期」細胞治療業務,中醫大附醫配合的細胞製備公司為長聖。

長聖15日也同步公告,該公司的中科細胞製劑廠,依據「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即細胞治療特管辦法),所申請的細胞製備場所認可案,獲衛福部函覆認可。

長聖以旗下的中科細胞製劑廠,向衛福部申請自體免疫細胞(DC)治療「實體癌第四期」施行計畫的細胞製備場所,已獲衛福部認可,符合「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GTP),可開始執行細胞製備程序。

浩鼎、醣聯…不缺席
細胞治療商機大,特管法(醫療技術)去年9月上路後,今年下半年預期「再生醫療法管理條例(草案)」將獲立法院三讀通過,細胞製劑(藥物)將可望有法可循,浩鼎、晟德、醣聯等創新藥物開發公司都表示「將不會缺席」。

衛福部指出,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主要管理內容,包括細胞治療、基因治療與組織工程等醫療製劑,屬於藥品的範疇,而非醫療技術,因此必須有專法規範,若法規通過後,藥廠即可依規定申請臨床試驗、審查、上市。

對此,浩鼎董事長張念慈日前透露,該公司近期也研議將以Globo H家族,包括SSEA3、SSEA4等抗原,作為生物標記,切入抗癌細胞治療領域。業界指出,由於Globo H家族抗原在抗癌的機轉上,已經在科學上證實成功,除了細胞治療外,未來當然也不排除切入製劑領域。

另外,晟德董事長林榮錦認為,細胞治療、再生醫療領域將是未來產業新星,晟德集團投資的育世博,即是聚焦在高階的細胞治療,如CAR-T等有關領域。

至於醣聯,日前也與兄弟公司尖端醫合作,切入CAR-T抗癌治療領域,未來只要再生醫療管理條例通過後,可望成為該領域的先行者,率先搶攻市場。

據悉,三總在獲准兩周後,迄今未有患者申請治療,業界指出,三總所針對適應症是標準療法無效的血癌,其人數原本就相對少,且血癌目前已有特定標準療法,相對於實體癌難以並論。

其中,中醫大附醫、義大鎖定的都是實體癌,橫跨七到八種癌別,包括當前仍少有藥物的胰臟癌、肝癌、大腦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相對較有市場。


►資料來源:
https://udn.com/news/story/7254/3817441
https://udn.com/news/story/7254/3817444

出處 經濟日報/黃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