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五大因素 生技掀撤櫃潮
內容
生技股自2018年以來,已有16家退出上櫃╱興櫃市場,相對的晟德集團旗下的東曜10月底卻將以第一家「土產」公司到香港上市,可能掀起的跟進風和話題,讓生醫產業不勝唏噓!
法人認為,這波生技產業撤櫃潮的主因是市場冷、增資案難過關、欠缺資金奧援、評價難提升、國際合作談判條件不利等五大不利因素,如果沒有特效藥政策,或短期內有較大的授權或大併購案,產業可能還是在度小月中打轉。
以基本面看,冠科、百略和泰合藥都是因市值被低估出場;而由學名藥天王陳志明投資的安成藥,則是大環境改變,投資人無法忍受公司虧損而撤出;喜康、豐華、聯生藥則是在募資不易,想尋求策略大股東下有意轉往其他海外市場。
另外,有些興櫃公司可能風控也不夠強,在面對生技產業近四年景氣的長期緊鎖,主管機關卡關讓增資案難過,沒有金援挹注,資金欠缺,輔導券商不想承受壓力辭任下,只好終止興櫃。
冠科全球最大藥效評估模型設計公司,其PDX模型數超過3,000個,在腺體癌症及血液型癌症模型數更是全球獨一無二,但因行情不好,最終吸引日商JSR Corporation以每股75元、溢價高達104%收購。
百略醫學是被摩根士丹利旗下滿得投資以每股84.74元全資收購,總交易金額約93億元,開啟國內醫材廠被外資收購首例。
泰合藥開發的化療止吐藥品TAH4411口溶膜,是國內唯一獲得日本厚生勞動省核准藥證,並取得健保價上市行銷,但該公司先前在興櫃股價卻只有4元,市值僅2億元,大股東華威創投認為,股價實在太委屈,而若要談產品合作,沒有市值做支撐說服力也不足,加上法規上綁手綁腳,最後只能終止興櫃後重新架構調整,未來反應「價值」後,再重新規畫IPO。
法人表示,生技公司因市值被低估出場,雖然是原始股東很好的退場方式,但好公司技術沒有留在台灣也很可惜!因券商辭任而撤興櫃的公司,也不乏有競爭優勢的公司,如果都是因主管機關的過度關切而干擾,也實在太委屈!
►資料來源:
https://m.ctee.com.tw/dailynews/20191019/a28ab4/1015555
出處
工商時報/杜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