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名家觀點/健康經濟學抬頭
內容

最近台灣生技新創產業圈的經營者們見面時,最常互相問候的一句話,可能是「你找到錢了沒?」結果通常是「相視苦笑」,這個笑的背後所吞嚥的,恐怕是資金斷鏈的苦果。這個問題讓許多生技公司的經營者寢食難安,該怎麼辦?

我想要向大家指出的是:全球健康經濟觀念正抬頭,藥品經濟學版圖隨之幡然改換,生技新創企業開發新藥的觀念若再不轉變,台灣生技產業資金緊縮的問題,恐怕會更嚴重。

最近常遇到一些熟人,許多是做生技新藥開發的朋友,他們希望找我投資。我聽了這些朋友的經營理念、藥品開發觀念後,想告訴他們「時代在改變,過去的觀念已經不適合當前的市場」。

衡量全球藥品發展的走勢,若早個30年,用藥的方便與否,也是產品決勝的關鍵之一。進一步說,誰能夠幫患者找到更方便使用的藥品,誰也可以是贏家。

因此,過去幾十年來,擁有長效緩釋劑型、藥品簡便傳輸技術的人,多能搶占市場、大發利市。

回到我所說的「健康經濟學抬頭」,就是藥品經濟學的版圖已有別於以往。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常見的重大疾病用藥問題,已在過去30年逐漸獲得解決;二、患者認為,若原廠藥一天吃兩次若能治好(控制)疾病,那就不一定非得去吃小廠所開發,一天服用一次的長效劑型。

上述的藥品經濟學改變所揭示是:一、下個世代的藥品(或醫療技術)必須找到「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其次、一個藥品若沒有在安全性、有效性大幅提升,且能夠量化,市場就不會買單,保險也不會給付。這就是當前選擇開發藥品類型(選題)的關鍵。

除了選題必須以上述兩大關鍵作為標準,在開發的過程中,也須以此為導向,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相應的數據資料,否則開發價值有限。

常有人向我推薦自家的產品技術,我看完後,發現問題多在於:這些人的選題想法太過技術導向,而缺乏市場導向。這些人的思維仍停留在「me better」。如果你的產品只是帶來方便的替代方案,而無法解決根本的問題,那還是另請高明吧。

有人會問,是什麼原因導致健康經濟觀念、藥品經濟學版圖改變?要言之,全球經濟成長遲緩,公私保險系統也愈來愈精打細算。我舉個例子,幾十年前,也就是我還在當藥廠業務員的時代,彼時,一個簡單的手術,如盲腸炎即使最後開成腹膜炎而導致花費鉅資,保險公司都可能會埋單。如今呢?很抱歉,手術的費用是定額,而變成腹膜炎則是醫院要自付。換言之,隨著醫療技術與藥品的精進,醫療必須更精準有效且可質化、量化,否則免談。

過去幾年,我投資了30多家新創生技公司,最近,我開始做「去蕪存菁」的工作,陸續關掉、賣掉不能整合並產生綜效的公司。今年,我已經處分了三到四家公司,未來,這個工作我還會繼續做,下一步,我要做的就是「整合」。所謂的整合,就是拿掉沒有競爭力的投資組合,但卻納入有未來性的企業,以壯大自己的產品線,達到國際競爭力的標準。

台灣目前有許多新創公司,每家公司都陷入籌資的難題中,我建議,真正擁有好技術的人,不妨跟現有的台灣上市櫃生技公司「結盟」,進行強強整併,但必須要先思考清楚,你如何幫助結盟公司創造綜效。

另外,正在開始做的新創生技公司,也不妨思考這件事情,因為目前在台灣要「從零開始」已經太慢了,若不一開始就跟強者結合,恐難以開花結果。

(本文由晟德生技公司董事長林榮錦口述)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131307

出處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