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世界抗生素周/抗生素抗藥性海嘯來襲 已現全抗細菌
內容 兩歲男童因先天性心臟病接受手術,卻感染抗藥性非典型分枝桿菌,住院逾半年。頑強的多重抗藥性細菌已吃到孩子的肋骨,小小胸腔蓄滿了膿液,即使不斷用後線抗生素治療、抽膿,孩子仍然反覆發燒。醫師與小病患在奮戰中,但醫師憂心,像這孩子一樣無藥可用的感染病患,可能不斷出現。

十一月十八日到廿四日是「世界抗生素認知周」,抗生素抗藥性(AMR)是全球關注的議題,如無聲海嘯般崛起擴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內科部部長、亞太 AMR 高峰會抗生素管理工作小組聯合會議主席邱政洵指出,預計到二○五○年,亞太地區每年將有四百七十萬人死於原本可用抗生素治療的感染症,預計死亡人數高居全球之冠,將造成醫療及健保體系沈重的負擔。

甚至,抗生素抗藥性導致多重抗藥性細菌之後將面臨全抗細菌(Pandrug-Resistant)的威脅。台北榮總感染科主任王復德指出,臨床上已經出現全抗細菌,如果這樣的病人持續增加,人類恐回到無抗生素時代。

王復德指出,人類與抗藥性細菌戰爭白熱化,抗生素新藥太少,感染科醫師缺乏武器,只好各出奇招,從控制滴藥速度讓抗生素濃度穩定,到合併多種抗生素、適應症外用藥等,還有病家為求救命自費買抗生素新藥。北榮日前就有一位約五十歲腹部主動脈剝離患者,接受支架手術後感染全抗綠膿桿菌,多次進出醫院,醫師用盡所有抗生素仍難以控制,病家苦等新藥不可得,最後抱憾而終。

抗生素新藥研發速度遠不及抗藥菌產生的速度,王復德說,國內CR KP(碳青黴烯類抗藥性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抗藥性比率,在短短十年內,已高達四成,CRAB(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的抗生素抗藥率更達七成,僅剩下兩種抗生素可以對抗,但一種有腎毒性、一種藥物穿透性不佳很難到達肺部,療效有限。

邱政洵指出,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擴散,意味未來即使是輕微傷口或簡單手術,都可能因為感染而致命,就像回到無抗生素的時代。王復德指出,臨床上有癌症患者、器官移植和人工關節置換病患,好不容易抗癌、移植、手術成功 ,卻因感染抗藥性菌株,前功盡棄,令人惋惜。

抗生素抗藥性擴散有兩大原因,這些抗藥性菌株本來就存在人體,因為濫用抗生素,導致體內好菌被殺死,壞菌崛起,人體宛若培養皿;此外,醫界廣泛使用後線抗生素,也是加速抗生素抗藥性比率不斷升高的原因。

目前長庚、北榮、台大等各大醫學中心均進行後線抗生素管理,減少濫用。愈頻繁使用單一抗生素,細菌產生抗藥性的速度就愈快,王復德、邱政洵及感染科醫師建議,抗生素新藥對感染抗生素抗藥菌的病患而言,就是救命藥,加速引進抗生素新藥,給予合理給付,讓國際藥廠願意將藥物引進台灣,緩解臨床用藥窘迫、甚至無藥可用的困境。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66/4170927
出處 聯合報/韋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