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生技論壇/經濟日報「2020生醫大趨勢論壇」報導彙整
內容

生技論壇/吳政忠:三方向拚精準健康

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昨(4)日表示,行政院近期建構中的「台灣精準健康架構計畫」(Taiwan Precision Health Initiative)有三大方向,第一為生醫大數據平台整合,第二為精準醫學與再生醫療大方向,最後就是智慧健康,計畫預計2021年成型、開始布局。

本報昨天主辦「2020生醫大趨勢論壇」,吳政忠出席致詞。本論壇由晟德集團、尖端生醫與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協辦。

吳政忠說,他在去年經濟日報舉辦的生技論壇中,就提及近年來AI、大數據及物聯網等新數位科技興起後,產業將面臨新一波轉型創新,近一年趨勢大致未變,不過,加入第五代行動通訊(5G),可加速數位科技滲透各產業的速度。

吳政忠透露,行政院近期針對未來趨勢進行跨部會協調,是以十年後萬物聯網的社會建構出「台灣精準健康架構計畫」,亦即不只生醫產業,也結合大數據與藥品、醫材研發,架構台灣生醫產業未來雛形。他提到「台灣精準健康架構計畫」三大方向,第一是生醫大數據平台整合,如近期中研院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將各醫院系統30個biobank結合,讓資料可與產業介接。

第二是新興醫療,包含精準醫療、再生醫療。他說,以後醫院取得病人細胞要來培養,需24小時內送到特定廠房處理,再拿回來看結果,這種生產流程、物流方式,就是相當類似半導體生產流程,這正是台灣擅長的領域。最後是智慧健康科技。醫院服務、設備面臨數位科技變革,若加入AI,診療如虎添翼,且若醫療儀器設備更數據化、ICT化,將是很大產業。若將台灣ICT與生醫結合,將讓台灣生醫在全球有一席之地。

生技論壇/吳漢忠:新藥邁入十年茁壯期

中央研究院生醫轉譯中心主任吳漢忠表示,生技發展過程中,創新的基礎研究才是根本,至今台灣在國際上已有七張藥證,截至今年底前,更有47~50個新藥已經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顯示台灣研發能量相當驚人,且未來十年將是台灣新藥茁壯期。

吳漢忠並以「2020年全球及台灣生醫發展趨勢」進行專題演講,他說台灣生醫產業研發能量逐步增加,回想2010年前仍處在研發階段,尚未有國際藥證,直到2014年開始陸續取得,當時台灣僅有四張國際藥證,至今已有七張藥證,包括寶齡富錦、智擎、太景、泰合、中裕、藥華醫藥及國光生。

截至今年底前,已有47~50個新藥進入三期臨床試驗,以50%成功率來看,預期未來每年可有20張藥證。加上台灣進入資本市場的生技上市櫃公司規模是亞洲第一,地理位置佳,布局東南亞更是有利。

吳漢忠指出,台灣生醫市場規模在2005~2018年,年複合成長率2.4%,而2018年規模已達3,440億元,其中醫療設備市值1,590億元,藥品開發為1,040億元。

吳漢忠進一步指出,平均一個藥物開發至少需要十~15年時間,總花費上看20億元,目前台灣有近300項新藥研發進入臨床試驗,其中47~50個藥品則已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預期未來十年會是台灣的新藥茁壯期。

台灣生技業已經具有國際競爭的基礎實力。除了是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醫療品質、臨床環境與生技資本市場,全民健保也施行20多年與病歷全英文優勢,優質的研發人才培育體系是台灣獨有的優勢。

吳漢忠進一步表示,生技產業要鏈接,需要產官學一起合作,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不斷引進台灣和國際最優秀的案源與團隊、創投資金、專家業師,還包括國際大型合作夥伴。

譬如加速器與藥廠等,引進國際人才、資金與資源,串接全台的生技產業系統。

生技論壇/林榮錦:生技重新定位 找新出路
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表示,2016年以後台灣生技資本市場已經沒有大錢,台灣生技公司必須重新自我定位,平衡自身產品的科學、技術與商業三個風險,尋求新的契機,才有可能在全球市場勝出。

經濟日報昨日主辦「2020生醫大趨勢」論壇,由晟德集團、尖端生醫、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共同協辦。林榮錦以「破繭而出:台灣生技如何競逐全球」為題進行演講。

林榮錦指出,2013年以前台灣生技資本市場在吹東風,企業募資很順,但基亞、浩鼎事件後,台灣生技市場籌資進入冰凍期,他強調,即使市場不如預期,企業「應該善用而非抱怨時勢」。

2018年香港交易所開始對「未盈利」的創新企業招手,林榮錦決定轉進香港市場,他指出,各資本市場給企業的評價不一,即使你的企業估值1,000億元,但沒有交易就是連1萬元都不值,產品的價值在於交易,沒有買賣就沒有價值,這就是資本市場的邏輯。

因此,下一個東風在哪裡?林榮錦認為,哪個市場可給企業更「合理」的估值,就是東風所在,香港、大陸都是潛在的市場,晟德轉投資公司東曜近期在香港掛牌,就是著眼於此。

台灣的生技企業怎麼走下一步,林榮錦以晟德旗下的順藥為例,2018年順藥即將被打入全額交割股,每股淨值差點掉入5元以下,他便親自重整公司、重新定位、調整人力與產品,尋求新的合作夥伴,尋求新的可能性。

林榮錦強調,順藥與台灣生技產業在去年也遇到同樣「募資不易」的問題,但他認為,這不是資本市場的問題,而是企業本身定位的問題,企業不能吸引投資人來投資,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在自己,無需抱怨。

林榮錦去年重整順藥,將組織配置、產品線、現金流、募資流重新整理,凸顯自身的核心能力,清楚描繪出未來策略,花了近半年的時間打造出「新順藥」,重新平衡產品的科學、技術與商業風險。

他強調,所謂科學風險,即學理不明、臨床上仍有待證明,而技術風險則指製造上的障礙,至於商業風險,即是市場會不會買單。

林榮錦說,順藥旗下的產品以中風藥LT3001的科學風險最大,但只要成功「就有吃不完的牛排」,另一個長效止痛針劑納疼解(LT1001),則科學風險低,商業風險則相對較高,雖然賺不了大錢,但只要規劃得宜,「仍有牛肉湯麵可以吃」。

順藥在全新定位後,以全新策略出發,林榮錦說,順藥未來將持續以小養大、穩定向上,期許三到五年內,能成為國際級的新藥公司。

生技論壇/黃濟鴻:再生醫療搶兆元商機
尖端生醫副總黃濟鴻在論壇上提到,細胞治療產業的發展需要市場需求、技術、人才,還有最重要的資金和政策法規,缺一不可。他形容再生醫療產業擁有和台灣半導體一樣的優勢,期待特管法修法後更與國際接軌,搶進全球兆元商機。

經濟日報昨日舉行2020生醫大趨勢論壇,邀請產官學界的重量級人士齊聚一堂,尖端生醫副總黃濟鴻以「台灣細胞產業治療發展與未來」進行專題演講。黃濟鴻表示,細胞治療產業的發展需要市場需求、技術、人才,還有最重要的資金和政策法規,缺一不可。

自2018年9月特管法公告實施以來,衛福部醫事司已通過六件申請案,其中包括三總、中國附醫、花蓮慈濟醫院及台北醫學大學附醫。而與這些醫院配合生產細胞的生技業者分別為:尖端醫、長聖、未上櫃市的長春藤生技與光麗生技。

他說,目前通過的細胞類型均是癌症治療的細胞因子誘導的殺手細胞(CIK)、樹突細胞DC,預期年底衛福部還會針對退化性關節炎、腦中風等退化性疾病開放幹細胞案件通過。年底修法方向,市場預期也將加入精準醫療分子檢驗實驗室檢測與服務(LDTS),還有加入細胞保存管理,如此細胞治療管理將更接軌國際。

黃濟鴻認為,業界認為再生醫學產業鏈類似半導體產業鏈,而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大家都看到,再生醫療同樣可成為台灣強項。

半導體產業鏈可略分為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與測試、模組與通路等,這與再生醫療產業鏈,從病患身上採集細胞開始,經過細胞加工、細胞培養、最後是產品的品質測試,然後才植回病患體內進行治療的過程類似。而相關產業類別包含,細胞製備場所與設備工具、品管與物流,衍伸服務等各業的投入及與醫院端的合作相似。

台灣於半導體的製造與品管優勢在於晶圓製程中的良率管控、高規格的無塵室,自動化設備與數位監控及物流系統。而再生細胞則可複製半導體經驗應用到細胞與再生醫療的製造與品管 。

生技論壇/徐大誠:投資亮點瞄準三領域
中華開發生醫創業投資公司總經理徐大誠表示,蘋果公司、Amazon等科技大廠已對全球醫療體系產生顛覆性衝擊,未來醫療體系將漸從傳統的以支付方式如健保局為重心,轉變為以消費者、病人為中心,此轉變將為台灣廠商帶來機會,由於有優良的醫院臨床水準與IT優勢,在電子大廠紛紛投入下,可望成為新投資亮點。

徐大誠昨日出席經濟日報「2020生醫大趨勢」論壇,並以「台灣生醫募資趨勢與投資新亮點」進行專題演講。

除了數位醫療帶動的機會之外,徐大誠還提到精準醫療聚落在我國逐漸形成,而台灣優勢高獲利醫材領域在隱形眼鏡等眼科、血糖計與醫用耗材,且較不受景氣循環影響。

徐大誠說,美國生醫產業扮演全球領頭羊角色,過去十年有眾多突破性診斷與創新療法,帶動全球生醫產業發展,而台灣生醫產業,開始出現私有化與產業整合,雖受到資本市場短期影響,但整體產值仍穩健成長。

徐大誠說,在政策面支持下,包括細胞治療特管法等開放,台灣生醫產業整體市值應可逐步成長至300億美元,從生醫次產業來看,除高獲利保健、醫材及醫美股成長良好,在醫藥方面,今年已有不少重大授權案,有助於市場信心逐步回復。

針對台灣生醫產業新亮點,徐大誠指出,新藥類股是生醫類股第一大族群,仍不可忽略,新興領域在細胞治療、數位醫療、精準醫療以及醫材(通路)等高獲利大健康相關領域。有關創新醫藥,台灣生物疫苗產業聚落已成形,已略具規模,而改良型新藥是台灣強項,法規路徑明確,風險相對低於新藥。

瞄準新生醫契機,開發資本已正式對外籌集新生醫基金,規模新台幣30億元,鎖定三大類投資領域,分別是創新醫藥與新生技、醫療科技與數位醫療及產業整合與再成長機會,更集結專屬案源管道、豐富經驗投資團隊及多元退出等三大優勢。

生技論壇/虞成全:私有化併購帶動轉型
勤業眾信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虞成全指出,台灣從2015年開始 ,生技業的併購交易金額逐漸上升,尤其近兩年台灣併購活動的主要動因多半集中在擴充產品線,或是產業不同企業之間,互相進行資源整合或策略聯盟。

他提醒,併購交易常常是幾位老闆達成協議後便付諸執行,但仍要留意以股換股、現金購買、合併發行新股等不同做法,在稅務上會產生不同效果。譬如股權交換,將會產生證券交易所得,但這方面是免稅的;如果是換發新股,將會產生股利所得,情況就會比較複雜,仍建議透過專業人士規劃併購模式。

虞成全昨天出席經濟日報主辦的「2020生醫大趨勢」論壇,並以「全球與台灣的生技醫藥產業併購趨勢」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指出,過往台灣市場生技企業的投資併購活動,熱度略遜於國際市場,從2015年開始,台灣併購交易市值逐漸呈現上升趨勢。

虞成全表示,依據彭博(Bloomberg)資料,在2017至2018年間,台灣生技醫療併購交易金額暴增為兩倍,2018年也是近幾年併購市值、交易件數達到最高峰的一年,交易金額超過12億美元(相當於新台幣365.7億元),交易件數突破30件。

觀察2018年到2019年之間的國內併購情形,虞成全表示,國內併購交易多半是為了擴充產品線,或是不同企業的資源整合,但仍有一個不可忽略的重點,在於私有化下市,私有化目的可能有很多,樂觀的情況在於可以促使企業轉型,在內部進行組織再造,甚至未來也有可能「轉移跑道」,轉移到另一個資本市場。

虞成全表示,若分析國內比較大宗的生技業併購案可發現,近年案例都以外資併購下市為主,像2017年中美冠科被日本JSR收購下市,成為JSR 100%持股的子公司,還有2018年3月,百略被外資私募股權基金摩根士丹利現金收購,有些業者可能是為了到香港掛牌,這也是可能趨勢。

虞成全認為,今年台灣市場雖比較沒看到大宗併購交易,但有數宗集團內資源整合,或是以股權投資深化合作與布局的案例。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206269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206279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206256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206259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206275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4206270

出處 經濟日報/鄭鴻達、程士華、陳書璿、黃文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