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nner
  • banner
  • banner
  • banner
 

 
標題
〈生技論壇〉政府應整合新藥領域 發展代表性產品推上國際
內容

〈生技論壇〉政府應整合新藥領域 發展代表性產品推上國際
「生物產業關鍵時刻論壇」25 日登場,生技業者認為,台灣生技如何推向國際,政府除扮演重要角色,也需加快政策推動,產業面部分則是缺乏代表性的藥物。

基亞董事長張世忠表示,台灣研發新藥項目眾多,但缺乏一個大型、具代表性的新藥,若政府能整合新藥領域,從國際觀點來看,可吸引更多國際大廠來台合作。

張世忠指出,政府也可從醫院、學界找出有潛力藥品,並找出如何能夠商品化的方法,讓藥品能夠與國際對接。

智擎創辦人葉常菁表示,雖然台灣法規政策不斷更新,但速度仍無法跟上國際,其中中國政府推動國際化後,審核藥證時間,從「年」計算,縮短至「月」。

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則指出,雖然台灣不斷強調生醫與 ICT 結合,不過事實上兩者領域仍有落差,其中生醫產業攸關人命,ICT 則是短時間能有獲利,政府力推整合仍具有難度。

〈生技論壇〉業者疾呼:業界缺三大特質人才 恐面臨斷層危機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25日舉行「生物產業關鍵時刻論壇」,生技界認為,儘管台灣有專業的新藥開發人才,但仍面臨斷層危機,尤其缺乏國際化、可控制開發風險及法律整合等領域人才。

台灣生物產業協會邀請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藥華藥執行長林國鐘、基亞董事長張世忠及智擎創辦人葉常菁,一同分享台灣生技界的挑戰與機會。

葉常菁認為,台灣生技產業面臨人才斷層,尤其台灣缺乏國際化人才,若沒有解決此問題,未來產業會發展的很辛苦。

葉常菁建議,把人送至國外培養再回國內經營公司,時間長且成本高,因此,可延攬有國外經營經驗者,帶領公司踏出國際第一步,此外,生技產業研發新藥目的在救人,並無國家之分。

張世忠補充,生技公司若只把市場限縮在台灣,公司發展難有成就,事實上中國一直推向國際化,將留在美國的中國人大量網羅回國內,並讓生技法規政策與美國盡量達成一致。

林榮錦指出,台灣 20 多年來培訓出許多開發新藥的人才,儘管專業人才每年不斷增加,但仍欠缺可控制風險、法律整合等政策面相關人員。


►資料來源: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27125
https://news.cnyes.com/news/id/4427103
 

出處 鉅亨網/沈筱禎